杂项
首页   >   青铜文化   >   杂项

国之重器杜虎符

发布日期:2018-04-23     作者: 晏新志     浏览数:2109    分享到:



从玩具到国宝
1975年冬,西安郊区山门口公社北沈家桥村,农民少年杨东锋在帮大人平整土地时,捡了一块绿锈斑驳的铜制品,觉得挺稀奇,就拿回家给妹妹当玩具,三年后,该物件上的绿锈剥落,露出了闪闪发光的金字,杨东锋及家人意识到可能是件文物,1978年11月30日就送到陕西历史博物馆,恰好遇见戴应新先生,戴先生慧眼识珠,杨东峰希望以此物换得一套绿军装的质朴愿望变成了人民币50元的奖励,杜虎符遂被征集入藏,成为陕西历史博物馆一件文物珍宝。

兵甲之符
虎符是古代符节信物的一种。广义的符节是指作为凭证的各种信物,包括皇帝的玺,官员的印,调兵遣将的虎符,出使国外的节杖,驿传邮递的竹节等等。而狭义的符节包括符与节两种。“符”的本意是指用金、银、玉、角、竹、木、铅等不同材料制成的一种凭证,上面写有文字,一分为二,君主、朝廷与外派官员各执一半,朝廷调兵遣将、传达命令时朝廷官员持君王保存的一半前往与地方军事首长所持一半对合验证,称为“符合”,如果符的两半能丝毫不差完全对上,表示命令可信,可以执行,反之则不可行令。现代汉语的“符合”一词即源于此。
杜虎符,现存左半符,虎作走形。长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正面突起如浮雕背面有槽。虎身有错金铭文九行40字,内容为“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也”。
这段铭文的意思:这个兵符,右半存于君王处,左半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是调兵超过五十人,杜地将军的左符须与君王的右符契合验证无误,才能调兵行动。但如果遇到点燃烽火紧急情况,可以不必会合兵符即可行动。
杜虎符被发现的信息于1979年一经发布,立刻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关注,1980年开始,相关研究论述不断见诸各类刊物,掀起了以杜虎符为核心的有关古代符信制度的学术研究热潮。
国家凭信
虎符作为中国古代专用于调兵遣将的凭证使用很广泛,《史记》所载战国时著名的“四公子”之一——魏国的公子魏无忌公元前254年“窃符救赵”的故事是这一时期虎符运用的传奇范例(四公子: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齐国孟尝君),由此故事可知战国时期各国国君为控制军权都实行了类似的制度。汉魏及南北朝时期虎符仍在使用,《三国演义》中赵云就是利用曹操的虎符调走了荆州和襄阳的魏国军队,让张飞、关羽得以占据两城,轻而易举地夺取了胜利。
唐朝因为避其祖李虎的名讳,将虎符改为鱼符或兔符,甚至龟符;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明清时逐渐演变成令牌,动物形状的兵符退出了历史舞台。现今传统戏剧表演中的领兵之符多以令(箭)牌的形式出现,与古代不同时期使用虎符的历史不尽相同,是艺术化的一种表现。
杜虎符之外,近代屡有虎符发现,引起关注讨论的虎符有“新郪[qi]虎符”“阳陵虎符”“东郡虎符”等,见诸著录的则以罗振玉《历代符牌图录》为代表,书中以图形铭文拓片呈现的有“汉桂阳太守虎符、汉常山太守虎符、汉张掖太守虎符、汉渔阳太守虎符,汉长沙太守虎符、汉东莱太守虎符、汉广阳虎符”,以及新莽“厌戎郡虎符、河平郡虎符、敦德郡虎符”等。马衡先生《北魏虎符跋》列有八件,可惜未见实物图形。解放后各地发现的秦汉时期的虎符不少,如“杜阳虎符”“齐郡虎符”“汉鲁王虎符”“秦金虎符”等,由于良莠混杂,围绕虎符造型、铭文内容、书法字体、制作工艺以及时代真伪等方面的讨论十分热烈,由此引出了许多思考和故事。
谁的江山 谁的虎符
杜虎符,左半符,错金九行40字铭文:“兵甲之符。右才(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也。”
新郪虎符,左半符,错金四行39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郪。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王符乃敢行之。燔燧事,虽无会符,行殹。”
阳陵虎符,左、右两半具存、铭文相同,错金篆书二行12字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有专家认为,这三件虎符都是秦国的,杜虎符是在秦惠文君称君时(前338年-前325年)铸造的,新郪虎符是秦惠文王至秦始皇称帝前铸造的,阳陵虎符是秦始皇称帝以后铸造的。
杜虎符铭文称“右在君”,新郪虎符铭文称“右在王”,而阳陵虎符则称“右在皇帝”。铭文都明确说虎符左半在地方将领手中,右半在中央的君、王、皇帝手中,于是,铭文中的称谓君、王、皇帝究竟是秦国的哪个时期的哪一位?三件虎符或者并非都是秦代的?由此的研究讨论热烈而有趣。
据史料记载,秦国只有秦惠文王(前356年-前311年)一人先称(公)君,后称王(前325年改称王),秦始皇开始称皇帝。
民国时期的王国维先生依据罗振玉先生临摹的“新郪虎符”铭文考证,认为是战国时的秦国之符;另外,他还考证认为“阳陵虎符”是子婴降汉时将左半符收齐后一并献上的国之重器,左右符久合一起故而锈蚀不可分(参见王国维《秦新郪虎符跋》《秦阳陵虎符跋》)。
结合历史记载以及杜虎符、阳陵虎符、新郪虎符的造型、铭文内容、书体风格等,专家认为杜虎符是战国时期秦惠文王——秦昭王在位时铸造的,也是目前所知铸造时间最早的一件战国时期秦国的虎符;阳陵虎符是秦始皇称帝后铸造的;新郪虎符是西汉汉武帝时淮南王铸造的。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更迭传承的佐证
汉代在虎符使用上承袭秦制,但使用验证制度不断完善,也更加严密。汉代发兵时除了对验虎符,还需要有玺书或诏书。虎符是发兵信物,诏书则是为了明确统兵长官的职权和任务,同时作为信物的还有“节”和“羽檄”。此外,汉代虎符铭文的铸刻方式也与秦代不同,罗振玉在《历代符牌图录》序中说:“考两汉诸符皆中间不书第几,而但书于两侧。魏晋以后始于中间及两侧并书之。”秦代虎符铭文在虎肋部,汉代虎符的铭文大都刻于虎脊和虎肋或腹部,背脊铭文自文字中间剖开,只有合符之后,方可勘验兵符真伪和阅读,所以王国维说,“汉晋兵符,每字中分,以为合符时之验。”目前发现的汉代虎符,铭文大多刻于虎背脊线,剖分为左右,文字错银,铭文末尾还常有篆书“一、二、三、四、五”等字样。
有关虎符最新的信息是2015年12月法国巴黎苏富比“尚古弥珍——大维·威尔中国古代艺术品珍藏”专拍会上一件名为“阳西护军”的虎符,其虎背脊缝处铭文“皇帝与阳西护军铜虎符第三”,虎腹部有“铜虎符右”“铜虎符左”铭文。与黑龙江博物馆的“东郡虎符”相似,因资料有限,尚待研究。
今天,我们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可以看到这国之重器杜虎符,它造型生动,错金浑厚,精湛工艺,铭文谨严遒劲,书体转角周正,符合小篆书法的演变发展规律,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瑰宝。
透过虎符的造型和铭文,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秦国自商鞅变法后不断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和律令制度建设的强国之路,秦国将这种战国时期各国都在实施的虎符制度效能发挥到了极致,进而逐个消灭六国,建立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国家。而这种基于中央集权、军令一统、律令为纲、分级管理、凭信符节、互相制约的国家管理制度军事管理制度和理念,在秦统一全国后影响深远广泛而长久,是古代中国政治体制和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根本保证。 (晏新志)


上一篇:青铜器 下一篇:金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