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首页   >   新闻公告   >   焦点新闻

阔别故土95载 浑源彝器“衣锦还乡”

发布日期:2018-12-27     作者: 山西晚报记者 郭斌     浏览数:1733    分享到:






    

   浑源彝器,浑源李峪村出土的青铜器的总称,它是中国考古界一个闪亮的名词,它们波折跌宕的传奇命运,让世人不禁喟叹它们的颠沛流离,喟叹它们的绝处逢生,喟叹它们的天各一方……


       法国赛努奇博物馆、美国华盛顿富利尔美术博物馆、德国库隆尔东方美术博物馆、法国巴黎吉美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在这些文博界遐迩闻名的艺术殿堂里,都留下浑源彝器的影子,而且大部分永久入藏,或沉默在黑暗的文物库房,或闪耀在异域博物馆的展柜里,远离中国北方的故园——大同浑源。


        在时光消磨和岁月倥偬中,从1923年到今天,浑源李峪村出土的青铜器,已历阅沧桑95载!95年后,2018年12月25日,浑源彝器终于回家——“诗中吉金其华灼灼——浑源彝器回乡暨《诗经》中的青铜器特展”在大同市博物馆隆重开展。


        北方小山村的惊世纷争


        在1923年以后,“浑源李峪彝器”即成为一个专业名词,在考古界声名赫赫。发生在它们身上的传奇故事,那些偶然和必然,那些争夺和外流,那些秘密隐藏,那些机关算尽,那些暗度陈仓,以及破碎和复原、死与生,可谓跌宕起伏,回肠荡气,其中情节,令人扼腕,令人击节,令人深思。


        1923年2月下旬的一天,浑源李峪村民高凤章和孩子们去地里干活儿,在田间劳作之际,他们从地下赫然刨出一件绿锈斑驳的青铜器。高凤章纵然不识大字一个,也知道眼前之物非同寻常。在突如其来的巨大惊喜中,他们又挖出了整整三篓的宝物。除了绿锈斑斑的铜器外,还有金光闪闪的鎏金器。据记载,发现时,“铜器在地下排列于一堆,曾有粗大之木睴共生。”


        高凤章挖“宝”的消息不胫而走,四乡八里的村民蜂拥而至,他们扛着锄头铁锹将这个小山村翻了个底朝天。与此同时,古董商们也闻讯而来。这其中就有正游走于中国北方收购文物的法国古董商瓦涅克,他在李峪收购了20余件青铜器。第二年,这些青铜器在法国的赛努奇博物馆展出后,立即轰动了整个欧洲的艺术界和收藏界,当时有评论称“浑源彝器”是从卢浮宫到吉美博物馆都引以为豪的“第一批完整的中国出土器物”。


        当时的浑源知事谢承恩得知此事后,立即派人赴李峪村清查没收了35件铜器,随之成立了所谓“浑源彝器处置董事会”,意欲拍卖这些文物。已尝到巨大甜头的法国古董商瓦涅克听到消息后,以五万银元购买这些青铜器,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合约签署后,当地官员却给了他一批赝品。怒不可遏的瓦涅克将浑源当地政府告上法庭,官司打了三年,最后在争论和非议中不了了之。由此使得浑源李峪村出土青铜器最精华的部分,也是日后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主要藏品,第一次幸免于流失海外的厄运。


        民国上海滩的青铜传奇


        1932年,古董商卢丰年以二十九万大洋买得这批文物。自此,牺尊等35件青铜器离开浑源,离开了山西,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命运。这批文物被秘密运到北平,藏进北平大德通银号。这一藏就是15年,直到1947年,这些文物才被偷运到上海。其时,这些浑源彝器在上海“雪耕斋”露面时,只剩下12件,大部分已被零散带到国外,沦为欧、美、日等国的一些公私收藏。


        1948年7月,“雪耕斋”老板张雪耕趁时局动乱,谋划再次将这些文物偷运出国。他以“仿古品”的名义向上海海关申报,获顺利通过。然而,就在其装船预备运往美国时,事情奇迹般出现转机:游轮启航之前,上海市博物馆人员出现在码头,正式向海关人员宣布:奉命重新检查这批“仿古品”。一查之下,17箱345件“仿古品”中只有3件为仿品,其他都是真品,其中包括李峪青铜器。


        这戏剧性的“绝处逢生”果真只是巧合吗?根据有关资料,李峪青铜器出土,由北京运抵上海、眼看就要流失国外之际,中共地下党通过媒体将此事披露,上海《申报》刊发了“古物外流偷运出国换外汇文化浩劫古董商到处搜罗”的文章;著名学者郑振铎也在《保存古物刍议》万言书中,痛斥不法古董商。上海市博物馆获知这些信息后,多次奔走呼吁,顶住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与威胁利诱,终于取得了检查海关出口文物的权力,由此才上演了码头截宝一幕。


        然而,这批命运多舛的浑源彝器仍未摆脱波折。在利益集团的运作下,国民政府内务部竟然下令重新检查,要求以仿古品准许出口。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1949年5月上海解放,文物全部被扣留。1952年上海博物馆成立后,青铜器移交给博物馆收藏,至此,这批被誉为“宇宙间奇诡可喜仅存之物”留在了中国。


        根据研究,有图形可查的浑源彝器有58件,已经明确知道下落的仅40余件,法国吉美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均有收藏。留在国内的12件浑源彝器中,一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11件陈展于上海博物馆青铜馆。在这些传世的浑源彝器中,艺术价值最高的首推被奉为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的牺尊。


        “衣锦还乡”的文物盛宴


        12月25日,位于大同御东新区的大同市博物馆内,暖意涌动。简短而热烈的开展仪式后,观展者进入一楼的临展厅争睹浑源彝器真容。95载离别遥望,而今咫尺相顾,这些第一次回“家”的“游子”静默在陈列柜内,向世人“讲述”着那些青铜铸造的东周往事、那些历经颠沛流离的传奇沧桑、那些惊艳寰宇的璀璨荣光。站在陈列柜前,来自大同市实验小学的“小导游”们认真地听着讲解员阿姨的介绍,在与文物的对视中,这些风华少年感知着历史的温度,沐浴着数千年前吾土故国大地上的文明之光。


        大同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文慧向山西晚报记者介绍,本次展览展出来自上海博物馆馆藏的60余件精美青铜器及大同市博物馆馆藏的36件(套)文物,其中,包括10件上海博物馆馆藏的李峪青铜器和9件大同博物馆馆藏的李峪青铜器精品。展览分为“牺尊将将,重宝回乡”“以为酒食,以享以祀”“修尔车马,弓矢戎兵”“钟鼓喤喤,磬筦将将”“之子于归,宜室宜家”5个部分进行展示,展览持续至2019年3月6日。


        山西晚报记者同时采访获悉,由于展出档期的原因,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牺尊此次没有出现在开展日,它将于2019年1月29日至2月17日在大同博物馆与大家见面。


        “这将是牺尊第一次离开上海博物馆在国内展出。”在展览现场,上海博物馆一位青铜器专家向山西晚报记者介绍,中国青铜器的艺术成就,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商代,第二个出现在春秋战国。1923年出土于山西浑源李峪的各种精美青铜器,就属于第二个高峰期,而其中的牺尊,则是这个高峰期的代表性杰作。


       牺尊高33.7厘米,长58.7厘米,张口、鼻穿环、两耳直立、两角成弧形向前。颈、背、臀部各有一圆孔,牛腹中空,造型在中国青铜器中绝无仅有。纹饰既有兽面纹,也有动物纹,这在中国古代青铜器中也比较少见。2004年中法文化交流年活动中,上海博物馆和巴黎吉美博物馆互换青铜重宝展览。吉美博物馆送出的是象尊,也是我国流失的文物,代表的是中国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而上海博物馆送出的,就是牺尊,代表着黄河流域的青铜文明。牺尊的价值,从中可窥一斑。


       “上海博物馆是世界上收藏青铜器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而其中的浑源彝器是重要的典藏,牺尊更是被奉为镇馆之宝之一。”上海博物馆党委副书记朱诚向山西晚报记者介绍时说:“浑源彝器回家,是大同人民的心愿,也是上博人的心愿,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今天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阔别95年后,它们‘衣锦还乡’!从视觉享受到艺术享受,都将是大同人民新年和春节期间的一道文化大餐。”


       “让浑源彝器回乡展出,是大同文博人的一个长久心愿,也是全体大同人渴盼已久的文化盛事。”大同市博物馆馆长王利民向山西晚报记者介绍,三年前,大同市博物馆就开始与上海博物馆接洽,就浑源彝器在大同展出进行协商沟通,在上海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终于促成此次浑源彝器阔别故土95载后的回乡之旅。“这一次,我们将看到的不仅是铜锡铅的融合,更是婉约与雄浑的碰撞。走进包括浑源彝器在内的这些青铜器的前世今生,一同感受故事背后的情感曲折,领略东周时代的波澜壮阔。”王利民说,为大众奉献更多优质创新的展览是大同市博物馆不变的愿景,“通过此次展览,得到向国家顶尖博物馆学习的机会,未来的原创展览之路,轮廓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 


山西晚报记者 郭斌


(责任编辑:温文)

上一篇:“2019宜兴·中国青铜文化学术研讨会”顺利举办 下一篇:“唐蕃古道—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在青海省博物馆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