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新闻
首页   >   新闻公告   >   焦点新闻

清华110周年校庆“万物毕照:中国古代铜镜文化与艺术”大展启幕

发布日期:2021-05-19     作者: 中国社会科学网     浏览数:885    分享到:

展览开幕式现场。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吕家佐)2021年4月22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校庆系列展览“万物毕照:中国古代铜镜文化与艺术”大展在清华艺博开幕。


据介绍,在清华大学迎来建校110周年之际,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以1958级校友王纲怀先生先后向母校捐赠的300余面中国古代铜镜馆藏为基础,在国内多家文博机构和私人藏家的大力支持下,优中选优,共精选出400余面各具代表性的中国历代铜镜精品进行展出。


此次展览共分为:“远见天心”“钦若玄象”“朗兮万方”“明镜喻道”“皆悉照见”五个单元,尤以“游中国”“中国安宁”“四夷降服中国宁”“中国强”“中国”五面中国铭文汉镜,勾勒出中国国家观念的形成过程,体现中国古人对中国强盛、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


在展览筹备过程中,共征集到5面异常珍贵的带有“中国”铭文的汉镜。“中国”一词,目前最早见于西周初青铜器“何尊”,其铭辞曰“余其宅兹中国”。“中国”初义为天下之中的“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与“四方”对称。西汉中后期的铜镜中,亦开始出现“中国”,如“游中国”“中国安宁兵不扰”“中国大宁”等,寄托了时人对于国家远离战争、繁荣昌平的美好祝愿,且在东汉时期的铜镜铭文中得到了延续,如本展所见“兵革不用中国安”“中国宁”“中国强”等,可见“中国”在当时已深入人心。从其中一面画像镜来看,题材是王昭君的故事,铭文中说昭君“倍(背)去中国事胡人”,将“中国”(汉朝)与“匈奴”相对,这是已知存世最早的一件明确将中原王朝与域外政权相对,自称“中国”的实物证据。


中国铜镜的制作,始于青铜时代,曾跨越了长达三千余年的历史,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因玻璃镜导致的技术革新而退出历史舞台。中国古代铜镜不仅是日常生活中用于照容的实用器,变化无穷的样式、纹饰和铭文等也使其成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品,是体现不同时期哲学、思想、文化、宗教、艺术、科技和民俗历史变迁的重要载体。


本次展览在清华艺博四层12-13号展厅展出,将持续至8月22日。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展览总策划杜鹏飞致辞。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嘉宾合影。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展览现场。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展览现场。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嘉宾参观展览。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西汉 鸟虫篆铭彩绘镜。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中国”铭王昭君故事画像镜(局部)。清华艺博供图


唐 银壳瑞兽葡萄纹镜。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宋 高堂拜双亲、仕女观画、蹴鞠图像镜。 本网记者 吕家佐/摄


上一篇:三星堆又双叒叕上新啦!来看都有啥重大发现 下一篇:【新展预告】汉东大国——历代曾侯墓出土文物精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