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器
首页   >   青铜文化   >   礼器

商代青铜器的类别礼器

发布日期:2018-03-06     作者: http://www.guangxuyuanbao.com     浏览数:2637    分享到:

青铜礼器是商王和奴隶主贵族用来举行祭祀、宴飨等重大仪式的器物,具有标志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的特殊意义,是礼制的具体体现,故称为“礼器”。礼器是青铜器中数量最多、最复杂、最豪华者,是考古学研究的重点。礼器又可分炊器和食器、酒器、水器等。

1炊器和食器。炊器有鼎、鬲、覷等;食器有簋。

鼎是炊器中最重要的礼器,它被当作“明尊卑,别上下”的体现,是奴隶主贵族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商代的用鼎制度,中、小型墓随葬的一般是一二件。但王室的陵墓则差别较大,商代晚期的妇好墓出土方鼎二,各种圆鼎32件,可见王室墓葬和中、小型墓葬的等级区别。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属商代中期,即二里冈文化期,其肇始时期可能在早商(二里头文化晚期);青铜鼎从商代一直延续到两汉,乃至魏晋,是使用时间最长的青铜礼器,因而变化也很大。商代的铜鼎分为圆鼎、鬲鼎、扁足鼎、方鼎等。圆鼎、方鼎商代中期已出现,鬲鼎和扁足鼎出现于商代晚期。商代的铜鼎,两耳均树立在口沿上,俗称“冲天耳”。商代中期的鼎足呈尖锥状,器腹较深,器壁不厚(图1一13—1)。商代后期之早期,鼎足开始向柱状演化,但其上端仍比下端粗(图1132),商代后期之中期鼎足呈柱状(图1—13—3),晚期有的鼎足则呈两端粗中间细的兽状足(图1一13—4)。

青铜鬲是煮粥的炊器。最早的铜鬲出现于商代中期,大口,袋形腹,如三个羊乳拼合而成,其下有三个较短的锥形足;口沿上树立对称的双耳(图1—14一1)。商代晚期,袋腹逐渐蜕化,足为柱状或两端粗中间细的兽足(图1—14一3)。

青铜瓶是用于蒸煮食物的,器体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用以盛粮食,称为“甑”部;下半部盛水,称为“鬲”部;中间有带孔的箄子,用以通水蒸气(图版一四)。铜甎出现于商代中期,但数量很少。商代晚期数量较多。商代中期的铜甎,足为尖锥形(图1—15—1);晚期足为柱状或兽形足(图1一15—2)。殷墟妇好墓还有一种分体三联瓶(彩图一七)。

左商代中期北京平谷独乐河出土;右晚商前期河南温县小南张出土商代青铜器中食器只有簋一种。簋是盛放煮熟的黍、稷、稻、梁等饭食的器皿。本字作

“設”,经籍作簋。商周时代,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相配合。

青铜簋出现在商代早期,即二里头文化晚期,但数量很少,到商代中期数量逐渐增加。商代中期的簋,腹部较深,圈足较矮;有的圈足有镂孔(图1一16—1)。商代后期之早期,簋腹变浅,下腹微鼓,圈足相对比中期略高(1—162)。商代后期之中期,簋的圈足加高,部分簋饰菱形纹(图1一16—3)。商代后期之晚期,圈足继续变高,有一部分青铜簋出现双耳(图1—16—4)。

1商代中期湖北黄陂盘龙城“李”22出土;2晚商早期河南安阳武官大墓出土3晚商中期河南安阳大司空村51出土》4晚商中期河南安阳大司空村53出土

2酒器。商代青铜礼器中的酒器有觚、爵、罪、益、癱、瓿、方肩尊、方彝、自,晚期出现觯、筒状尊、觥、枓勺等。觚是饮酒器,爵、聲、番是温酒器,余为盛酒器。

觚与爵常作为随葬品伴随出土,也有觚与舉成组出土的。河南郑州白家庄3号墓,小屯338号墓均出二觚、二爵、二罪。青铜觚出现于商代中期,西周铜觚趋向衰落,可能被漆木觚取代。西周出现的少量铜觚,形体细长。

商代中期的青铜觚,形体粗短,器底约在通髙的三分之二处,圈足约为高三分之一,其上有大十字镂孔(图1一17—1)。商代后期之早期觚体变为细长,中腰外突,圈足上仍有十字镂孔(图1—17—2、3)。后期中晚期觚体瘦长,喇叭口外侈更甚,觚棱突出(图117—3、4,彩图一八)0

爵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青铜爵可用于烹煮酒或温酒,少数爵之杯底确有烟炱,但绝大多数没有烟炱痕迹。爵的一般形制,前有流,用作倾倒酒,后有尖长的尾,中为杯,一侧有鎏,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际有柱。

青铜爵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晚期(早商),盛行于商代,西周早期以后趋向衰落。二里头文化晚期的铜爵,有的仍带有陶爵的特征,有的则较为精巧,一般器壁较薄,表面粗糙,无铭文,一般无纹饰或偶见简略的连珠纹。流和尾的倾斜度都不大,流和杯口之际多数无柱,有的有短小的钉状柱,平底,鎏与一足成直线,二足在另一侧(图1一18)。早商的爵均为扁体。

商代中期的青铜爵也是扁体平底,流稍有加宽,而尾部多数较短,流和杯口之际有矮柱,柱有钉形、菌形两种(图1—19—1)。

商代后期的镝爵大多是圆体圜底,器壁比中期厚,高柱(双柱或单柱)。后期之早期为粗实的尖锥足,双柱从流与口之际后移,流的前段有加高的趋势(图1一19一3,彩图二一)。商代中期,鋈的上端不加装饰,后期则往往饰有一个牺首(图1—19一2)。商代后期之晚期,铜爵的足以三角锥为主,少数也有作三角刀形的(图1一19—4)。

青铜聲是盛酒行裸礼之器,兼作温酒器。《礼记明堂位》灌尊,夏后氏以鸡夷(彝),殷以黄目”。又《周礼眷官司尊彝》“秋尝,冬蒸,裸用犟彝黄彝。”铜聲出现于商代中期之前段,延续至西周早期。

商代中期前一阶段的铜聲器壁较薄,多为平底,颈部有的饰有极其粗糙不规则的乳钉纹及圆饼纹,有的饰不规则的饕餮纹及云雷纹,器鎏作折弧形,器颈上口侈大,有一对不发达的柱,器腹鼓出呈扁圆状,三大空锥足通腹。这种形制的罪在河南郑州白家庄和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均有出土(图1一20—1)。

商代中期后一阶段的青铜聲,两柱较高,或为颈腹分段,平底,或为分裆式。前一种形式,颈狭长,器口侈大,颈腹分段明显,鼓腹平底,三空锥足,颈腹部饰小圆圈纹(图1一20一2)。后一种形式,口部微侈,腹分裆如鬲形,袋腹圆锥足,颈下部饰一条带状云雷纹(图120—3)0

商代晚期的青铜罪,两柱甚高,年代较早者有方体。器身饰蕉叶纹,锥形足。商代末期出现素面柱足罪。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件兽面纹方缂,高体分段,形体瘦长,腹壁微外倾,锥足(有的足有凹槽)甚高,方体四角有棱脊通至锥足根部,上腹饰蕉叶纹,下腹饰饕餮纹(图1—21—1)。安阳殷墟西北岗出土一件商代后期铜罪,形体肥胖,两柱甚高,侈口束颈,腹部鼓出,圜底,下承三粗锥足,口沿下有一周蕪叶纹,腹部饰兽面纹(不规则的饕養纹)。这类器形有的有器盖(图1一21—2)。湖北浠水出土的一件商代末期铜罪,两柱高大外侈,侈口束颈,颈以下鼓出三袋足如分裆式鬲,下有三个长柱足,颈腹处有弧形鋈,通体均无纹饰(图1—21—3)。安阳殷墟妇好墓曾出土一件大圆嬋(彩图二二)。

青铜益出现于商代中期,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王国维《说番》云益之为用,在受尊中之酒与玄酒(水)而和之而注之于爵”。或以为番有三足或四足,兼温酒之和。初始的袋足或有此可能,而大多数的益不作温酒之用。有自铭的益出现于西周,西周中期益的别名又称为蓥,也有铭文以盘益并称成为组合,则番又起了匦的作用,从盘的组合来看,番主要是盛水的,它与酒器组合,用水以调和酒;它与盘组合,起盥沐作用。益最基本的特征是有管状流或称管状嘴,多数为三足,也有四足或圈足的。

商代中期的铜益大多为“顶流袋足式”,亦即管状流从器顶伸出,下有三袋足。湖北黄陂盘龙城李家嘴出土一件兽面纹,圆顶,管形流从器顶部伸出,流上端粗而后较细,流后的器顶有一大口,顶下为袋足形鬲,后有一弧形鋈(图1一22—1)。商代中期后一阶段出现方体式益。日本根津美术馆收藏一件顶流袋足方体益,管形流斜伸,方顶,侈口束颈,腹成四袋形,下延长呈柱足,后侧有兽形鋈,四角及四面中部皆有棱脊,周身饰不规则的云雷纹(图1—22—2)。共出三器,分别铭左、中、右,为成组的礼器。

商代晚期前一阶段出现圈足盡。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一件小口瓠形圈足式益,整体似瓠形,上口很小,管形短流安在上腹之上,上腹两侧一对贯耳,下承矮圈足,通体无纹饰(图1—22—3)。商代晚期前一阶段出现有提梁的铜益。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一件小口瓠形三足提梁益,整体近似瓠形,上口甚小,有盖,提梁与盖合铸,下承三柱足,下腹饰一周波折纹(图1一22—4)。北京平谷刘家河商墓也出土一件提梁壶形三足式盡,盖与提梁套铸,肩上有一短的斜流,下承三短柱足(图1一22—5)。

青铜番是一种盛酒器,兼可盛水。罃为籀文,小篆本字作欏。毛亨传,鉼小而番大”。说明彙为大型容酒器。《尔雅释器》郭璞注曇形似壶,大者受一斛”。《周礼春官鬯人》凡祭祀社墙用大”。《仪礼少牢馈食礼司空设曇水于洗东,有木斗”。青铜暴铭文有自铭,如作父乙宝中尊”。祖甲暴之字从皿作暴。青铜曇出现于商代晚期。是在甎(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甎形体升高的结果。暴出现于商代晚期,延续至春秋中期,其基本形式有圆体和方体两类。

商代的圆体青铜番有平底和圈足两种。河南安阳小屯238号墓出土一件圆番,敛口翻唇短颈,肩圆不广,两侧有耳,器体最大直径在腹的中线稍高处,下腹浑圆内收,腹一侧设一耳,平底;肩部饰龙纹,下腹饰倒三角形纹(图1一23—1)。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圆体罃,敛口束颈广肩,颈中部收小呈内弧形,肩部有两耳,圈足(图1一23—2)。这种形制的较为流行,商末周初比较常见。

商代的青铜方体蠢分为平底和圈足两种。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件方体,小口圆肩,器身截面呈长方形宽而纵狭;颈短直,有盖如屋顶形,盖顶有锥形钮,圆肩,腹部较高,平底;盖上饰云雷肩部饰兽面纹,上腹饰一周圆圈纹,下腹饰蕉叶纹(图1一23一3)。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方体圈足,小口圆肩,器身横截面呈长方形,横宽纵狭,肩部两侧有耳,似有盖,长方圈足;颈部有不规则的云雷纹,腹部有不规则的兽面纹(云雷纹作底纹)(图1234)。

青铜尊是一种高体的大中型的盛酒器。金文中称礼器为尊彝,尊象双手奉酉形,彝象双手献沥血的鸡。尊彝是祭器之共名,是指一组祭器,而不是单指某种礼器。诸凡食器酒器,金文中泛称为尊彝。《周礼春官司尊彝》有六尊六葬,六尊献(牺)尊、象尊、著尊、壶尊、大尊、山尊;六彝鸡彝、鸟彝、聲彝、虎彝、雄彝。裸礼用六彝,朝践再献用六尊。尊有鸟兽形,也有饰以山和云雷纹等器形。尊的形体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等三类。有肩大口尊的器形,应为早商的有肩大口陶尊发展而来。铜尊出现于商代中期前一阶段,延续至春秋晚期。

商代的有肩大口尊有折肩和圆肩两种。大口折肩式尊,口外侈,口径与肩宽相近,颈较高呈喇叭状,肩部微鼓,上饰三牺首;自肩下折为腹,呈弧形收敛作圜底状;圈足有十字镂孔;腹部有几组以云雷纹衬底的兽面纹(图1—24—1)。这类器形时代为商代中期前一阶段。商代晚期前一阶段的大口折肩尊,形体较前一种器瘦长,口径大于肩宽,肩上饰三牺首,高颈高圈足;肩部有蕉叶纹,有4组棱脊自肩部延至圈足底(图1一24—2,彩图二〇)。大口方体尊出现的时代亦为商代晚期前一阶段,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件方体尊,大方口外侈,颈、腹和圈足等高;颈部有蕉叶纹,肩部饰8只小兽,腹部和圈足上饰云雷纹(图1一243)。大口觚形尊或称大口筒形尊,在商代晚期后一阶段至西周早期乃至中期,比较流行,至春秋晚期又有短暂的出现。辽宁喀左山湾子出土一件商代末期的觚形尊,整体稍粗,没有明显的鼓腹,高圈足上部有较狭的十字孔或象征性十字;有4道棱脊从口沿延伸至圈足,器身上饰云雷纹(图1—24—4)。

1商代中期前段圆体尊(河南偃师出土2商代中期前段圆体尊(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3商代中期前段方体尊(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4商代末期觚形尊(辽宁喀左山湾子出土)

兽类尊,或称牺尊。狭义的为牛形,盛酒祭器。《周礼春官司尊彝》六尊中的象尊常见于出土物,而且出土的同类器作走兽形的有多种,因而通称走兽形的酒容器为兽尊。同样用途的还有各种鸟形尊。鸟兽尊造型具有雕塑特点,即使同类形状也有差别,按其形象归类有象、犀、牛、羊、虎、豕、驹、怪兽、鸷尊、鬼尊等尊形。鸟兽尊出现于商代晚期前段,延续至春秋末期。

象尊形体大—,大者高60多厘米,小者高不足20厘米。《商周彝器通考》(图697)辑录的一件象尊,形体较少,高175厘米,象鼻高举,背盖上另有一小象,腹上段饰龙纹,下饰四辨目纹,圈足上有分解式兽面纹(图1一25—1)。犀尊发现较小,一件商代帝辛时期的犀尊,形体为犀牛,器腹圆鼓,四足粗短,头部有二角,高229厘米(图1一25—2)。羊尊发现的也很少,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商代晚期前段的羊,器身左右各以羊的前躯接合铸造,两羊首各有一对大扭角,中间为一扁壶;腹饰鳞纹,下以四足为支柱(图1一25—3)。豕尊形体很大,似野豕,獠牙突出,形象毕肖,背穴有鸟形盖,四足各有一管穿通,以便祭祀时抬举之用;盖和腹饰网纹(图1一25—4)。鸷尊形体似鸟,有兽形角,啄粗大而钩曲,双足粗短,尾下垂为支点;后颈有小龙饰盖,背有鎏(图1一25—5)。凤尊,颈及躯体粗壮,器身较短,尖啄,头上双角与龙角相似,前面双足和后面卷尾构成三角支点(图125—6)。龙角凤是商代青铜器纹饰中习见花纹。

青铜瓮、覦,常称为瓿。先秦经籍中,无瓿字。汉以后的文献中,对瓿的说法不一。《说文瓦部》瓿,甌也,从咅声”。又云覼似小瓿,大口而卑,用食,从瓦扁声”。说明瓿是大口而卑的容器。瓮,也作甕,又通作。《急就篇》谓甕可盛酒浆米粟之器。小而卑的大口器,称甎较为适宜。这类器形存在的时间,大约从商早期至晚期前段,当器体较高的曇普遍使用以后,这类器形(覷、瓮、瓿)就逐渐消失,在殷墟妇好墓中甕(或瓿)与是并存的,此后就无并存现象。

河南郑州白家庄出土一件商代早期后一阶段的青铜瓿,口微敛,口径超过或接近底径,颈肩无分界线,广折肩,颈部有一对小贯耳,器体较大;上腹有两组简易的饕餮纹,圈足上有一对丁字形镂孔(图1一26—1)。安徽嘉山泊岗出土的铜瓿,形体矮胖,敛口广肩,鼓腹,圈足;肩和上腹有几道弦纹,腹部有不清晰的兽面纹,圈足两对圆形镂孔(图1一26—2)。这件青铜瓿的时代亦为商代早期后一阶段。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三羊首百乳雷纹瓿,大口,广折肩,肩上有三牺首(羊形),器形较大,整体比例显得低矮,圈足较高;肩部有圆形花纹,上腹饰雷纹,圈足有云雷纹(图1一26—3)。湖南省宁乡黄材出土一件商代晚期兽面纹青铜瓿,敛口圆肩,有盖,盖上有宝塔式钮,矮圈足,腹微鼓,整个器形显得低矮;整个器表都有纹饰,盖上饰云雷纹,上腹有两组两夔龙夹兽面纹,下腹有两组餮餮纹,圈足上有四组夔龙纹(图1—26—4)。

青铜卣是一种盛酒的祭器。《尚书洛诰》以柜鬯(读巨畅)二卣”。又《诗大雅江汉》柜鬯一卣”。盂鼎铭锡汝鬯一卣”。古籍于卣是何种器形,从未有过具体的记载。现所称卣,其定名始自宋代,沿用至今。习称之卣有扁体、椭方体、筒形、方形、鸟兽形等五方彝,盛酒青铜器。彝是古代青铜礼器的通称。《尔雅释器》彝,卣,暴,器也”。郭撲注皆盛酒尊,彝其总名”。古籍中无以“方彝”为礼器名称的,后世所出的方彝铭文中也未发现器名。宋人以这类器形体为方形而名之,今考古界沿用宋人旧说。现巳发现的青铜方彝皆属商代晚期,安阳殷墟妇好墓和小屯238号墓等都出土过方彝,妇好墓的时代属商代晚期前段。方彝的截面纵短而横长,有屋顶形器盖,下为圈足,圈足每边的中央都有或大或小的缺口,从器盖到圈足都有4条或8条棱脊。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件方彝,器口微大于器底,使器壁有很小的斜度,器身类。商代的铜卣基本上是扁圆体,也有少量圆体、筒形和方形卣。

扁圆体卣器腹丰满而扁圆,肩与腹没有明显的分界,器体最宽处在腹部中线附近,有盖及其钮,有一圆弧形提梁。陕西保德林遮峪出土的一件扁圆卣,颈部饰波折纹(图1一27—1)。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扁圆体卣,斜肩宽垂腹,提梁置于纵向,盖两侧有角状耸出;肩部饰夔龙纹,腹部饰饕餮纹(图1—27—2)。圆体卣,器腹横截面为圆形,侈口束颈,腹部鼓出较甚,平底;索状提梁,其两端为蟾蜍(图127—3)。方卣,一般为高体,盖似方彝,无颈,肩斜狭,器身深而高,近底部内收,圈足小而高;腹部饰饕餮纹(图1一27—4)。

较高,横向宽纵向短,上有屋顶形盖,圈足中央有小型缺口;器盖饰云雷纹,腹体饰兽面纹,圈足饰曲尺纹(图1—28—1)。殷墟妇好墓曾出土一件偶方彝,其器身横长是纵长的两部多,斜肩,鼓腹,两侧有耳,下为长方形圈足,器盖似长屋之盖;器盖上饰鸟纹,肩部饰半圆圈纹,腹部饰兽面纹,圈足上饰云雷纹(图1一28—2)。这种方彝器形独特,似两方彝之并合,故称为“偶方彝”。

觥,盛酒青铜器。称觥是约定俗成真正器名尚不可知。觥,又作鳒。《说文角部》“鰌,兕牛角,可以饮者也”。《诗周南卷耳》我姑酌彼兕觥”。郑玄注罚爵也”。近人王国维《观堂集林说觥》一文提出有盖作牛头形的为觥,其无盖的为匦。容庚以为有的觥附有斗,说明是盛酒器而非饮酒器,因此与罚爵之说不符。1959年山西石楼桃花庄出土一牛角形横置的容器,前面尖端作龙头状,龙齿隙间可注酒,背为盖,下有矮圈足,后端无鎏,或即为兕觥之形(图1一29—1)。觥出现于商代晚期前一阶段,沿用至西周早期,多为圈足,也有三足、四足鸟兽形的。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件兽纹觥,器体截面为长椭圆形,前有宽流,盖前端为虎头形,流及器体之前部为虎之体躯,盖后部为鸟首,器身后部鸟体大翼,后有鎏,器下有圈足(图1一29—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另一件兽面纹觥,器体截面亦为椭圆形,前有宽流,下承圈足,盖前端为龙首形,盖顶饰虺龙一条,拱起成环形梁,后端有鎏(图1一29—

3)。美国福格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牺觥,整体作水牛形,颈至后脊为器盖,盖顶饰龙或小虎作为钮,颈为器之流,形象逼真(图1一29—4)。殷墟妇好墓还出土一件怪兽形觥和三足觥,前者之器盖前端为非牛非马卷角兽,中脊至尾为卷龙形,前部两足为兽蹄,后两足为鸷鸟爪,体后部为鸟翼,有兽头鎏(图1—29—5);后者形如圆鼎有鎏有流,上覆龙首蜷体形盖,上腹饰云雷纹(图1—29—6)。

铜壶,或用于盛酒,或用于盛水,前者为酒器,后者为盥器。《周礼秋官掌客》壶四十”。郑玄注壶,酒器也”。《诗大雅韩奕“清酒百壶”。曾伯犄壶铭用自作醴壶”,殳季良父壶铭用盛旨酒”,凡此皆是盛酒之壶。青铜壶除有铭文作酒壶外,是作酒器,还是作盥器,难以区分。在此将铜壶并为一类介绍。壶是一种长颈容器。青铜壶在历史上使用的时间很长,自商至汉或更晚的时代,都有铜壶。商代铜壶的形体有瓠形、长颈圆体提梁形、细长颈圆腹形、扁形壶等。

瓠形壶,壶口甚小,有的有盖,体形上小下大而长如瓠,下承圈足。河南郑州商城出土一件商代中期前段的瓠壶,有盖有提梁,腹部饰兽面纹(图1一30—1)。陕西绥德瑪头村出土的一件铜壶,上腹饰饕餮纹和三角纹,圈足上饰云雷纹(图1一30—2)。长颈圆壶,一般都有提梁,有盖,下承圈足。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四祀鄉其壶,其特点是颈较粗,腹外鼓,短提梁,壶盖有杯形顶,提梁与盖不相连,二系作兽头形(图1一30—3)。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父己壶,长颈深腹,颈部有管状流,有提梁,素面(图1一30—4)。此种形制的壶,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皆有,但为数甚少。扁壶高度多在30?40厘米以上,为大型壶类。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兽面纹(饕餮纹)扁壶,器口甚宽,椭扁体,中腹以弦纹间隔使器体分

为两部分,上下腹均饰饕餮纹(图1一30—5)。方形壶出现于商代晚期前段,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一件方形壶,器形近正方形,有盖,高圈足;颈部饰蕉叶纹,腹部饰兽面纹(图1—30—6)。

觯,饮酒之杯。觯又称锱,同音通假字。青铜器中习称的觯有两类,一类是扁体的,一类是圆体的,这两类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皆有,后一类且沿用至东周。扁体觯有一盖铭其器为“罐”,圆形的觯有自铭为壶。据王振铎研究,觯、齟、巵、铺等,都是小而圆的饮酒器。

扁体觯出现于商代晚期,西周初期盛行,其形状为椭圆扁体,侈口束颈,深腹圈足,有的有盖。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扁体觯,侈口束颈,有盖,下腹鼓出;颈饰蕉叶纹,下腹饰饕餮纹,圈足饰云雷纹(图1一31—1)。

圆体觯亦出现于商代晚期,形似侈口小壶。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一件圆体觯,侈口束颈,体长圆,下承圈足,腹径稍大于口径,颈部和圈足均饰夔龙纹(图1—31—2)。殷墟曾出土一件圆体瓦纹觯(彩图一九)。

枓、勺,挹酒器。枓,本作斗,因有别于量器之斗,故取枓字。《诗大雅行苇》酌以大斗”。徐锴《说文解字系传》云;“枓,勺也,从木斗声。臣锴按,字书枓,斗有柄,所以斟水”。勺与斗作用相似,但形体不同,枓为曲柄,勺为直柄。斗、勺挹酒之部分皆为小杯。

枓出现于商代晚期,延续至西周晚期。枓有園底杯形与平底杯形两种,河南安阳殷墟武官村北地出土一件圜底杯形铜枓,小杯直口圜底,曲柄尾部宽大(图1一32—1)。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龙纹斗,小杯为平底,口微敛,曲柄后尾呈圭形(图1—32—2)。

勺也出现于商代晚期。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一件方形勺,杯口方而杯体圆,直柄尖尾,柄中部有纹饰微突(图1—32—3)。殷墟妇好墓同时还出土一件兽面纹勺,杯口圆,園底直柄尖尾;柄上端有波浪纹两组,中段有一兽面纹(图132—4)。上述两件铜勺时代为商代晚期前段。陕西清涧解家沟出土一件商代晚期羊头柄勺,杯似半球形,直柄,后端微斜,其上铸有走兽,后尾之端为大弯角羊头(图1一32—5)

3盥、水器。水器中大多数用于盥洗,故亦称之为盥器。盥、水器大致可分为承水器、注水器、盛水器和挹水器等四种,包括盘、區、鉴、汲壶、浴缶等。

盘,承水器。商周时期宴飨用之,宴前饭后要行沃盥之礼。《礼记内则》进盥,少者奉槃,长者奉水,请沃盥,盥率授巾”。沃盥时盘和匦相配合,即用匦浇水于手,以盘承接弃水。西周中期前流行盘益相配,或盘蓥相配。西周晚期到春秋战国多为盘匦相配。战国后,沃盥之礼渐废,盘被“洗”替代。商代前期盘用陶制,商代中期前段出现青铜盘,但数量少,商代晚期才逐渐流行。商代盘都是敞口、圈足、无耳。

湖北黄陂盘龙城出土的一件商代中期前段的青铜盘,敞口平缘,腹近似浅腹锅,圈足较矮,其上有大字孔,腹部饰云雷纹(图1一33—1)。陕西省清河县张家孤出土一件商代晚期的青铜盘,敞口宽缘,敛腹圜底,高圈足上有两个大十字镂孔(图1一33—2);这种形制的盘,产生于商代中期,流行于商代晚期。河南省安阳小屯232号墓出土一件弦纹盘,敞口

平缘,敛腹圜底,中等圈足上饰三个大方孔(图1一33—3)。河南省安阳小屯第18号墓出土一件青铜鱼纹盘(商代晚期),敞口窄缘,下腹内收,底部近平,圈足比较高,其上有三个小方形镂孔,盘内壁饰几条鱼纹,圈足也饰有云纹、弦纹及竖条纹(图1一33—4)。西周早期的铜盘在形制上和商代晚期区别不大。


上一篇:青铜礼器的定义及精神内涵? 下一篇:青铜礼器可以“明贵贱、别等列” 自古就被视为权力的宝贵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