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博物馆珍藏文物之“吉祥富贵明星” ----明代刘海戏金蟾铜像
在诸多传说中,以“刘海撒金钱”的传说最为广泛。由于传说讹误,竟将刘操散金钱修道一事演义为“刘海蟾撒金钱”的故事,继而又演义为“刘海戏金蟾”。
渭南博物馆珍藏的明代“刘海戏金蟾”铜像,就是故事的再现。这件铜像高16.5cm,底座宽7.5cm,重0.375kg,虽然由刘海和金蟾上下两部分组成,但有机协调,生动传神,线条浑圆流畅,形态刚柔并济,极具艺术性。创作者尤其注重神情动态的塑造:只见刘海坦胸露怀,赤足单脚踩在一只三足金蟾的背上,双手紧握一个挂满铜钱的大串并高高抡至头顶,张嘴大笑着,正在嬉戏脚下的金蟾,活泼淘气、自信满满的孩童仙人形象跃然眼前,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他既有神仙的风骨,又有凡人的情感。同样,这只三足金蟾也是动感十足,它昂首前倾,用两个刚劲有力的前足使劲撑着地面,后面大腿粗壮的独足弯曲蹬地,蓄势待发,即将跃起。
那刘海和金蟾各是什么来头呢?
在我国历史上,确有刘海其人。他本名刘操,字宗成,号海蟾子,五代宋初人。据《湖广总志》和《陕西通志》记载,刘海十六岁的时候中进士做官,后来刘守光被后梁太祖封为燕王,刘海就当上了燕王的丞相。虽然荣禄显赫,但难逃世事动乱,后经道人点化,从累卵于钱的游戏中顿悟,于是弃官不做,尽散家财,远离是非,上华山拜陈抟为师修道,陈抟赐其道号“海蟾子”。刘海蟾刻苦修炼,潜心研究,终成大道,著有《海蟾子还丹歌》《至真诀》,均被收入《道藏》。自宋代以后,刘海蟾名气越来越大,元世祖封其为“明悟弘道真君”,元武宗加封为“明悟弘道纯佑帝君”。
俗话说:“两条腿的人好找,三条腿的蛤蟆难求”。金蟾又称三足金蟾,是民间信仰中的灵物,有吸财、镇宅、辟邪等功用,其美好印象在中国由来已久,深入人心。
在半坡文化、庙地沟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和商代青铜器上都曾发现有蛙纹和蟾蜍图样,据专家推测有原始先人多子多福的寄托。还有一种说法,传说月宫住着三条腿的蟾蜍,蟾宫就是“月宫”,于是,古时又用“蟾宫折桂”来比喻考中进士,拥有锦绣前程之义。如果您正巧有朋友职位高升或亲戚的孩子考上大学,那么选金蟾作为礼物就是很好的,它会让您的朋友官运亨通,让学子能有大好前程。这些应该就是金蟾为何一直备受青睐的原因。
其实,民间有关刘海捉金蟾的目的也有着不同的说法:传说三脚蟾能口吐金钱,而刘海戏金蟾是让金蟾多多吐金,施济天下穷人。又传,刘海捉金蟾的方法是根据金蟾的习性,以一串金钱引诱并叼住它,让它不断的吐出金钱,也就是民间所谓的“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
时至今日,“刘海戏金蟾”仍是我国各种民间艺术创作中历久不衰的经典题材。而渭南博物馆的这件明代刘海戏金蟾铜像,无疑是传世的古代刘海戏蟾形象中的佼佼者。整个铜像造型浑然一体,协调优美,形神兼备,妙趣横生,一派欢天喜地、吉祥富贵的美好形象,为人们所喜闻乐见,雅俗共赏,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
古往今来,“刘海戏金蟾”所含有的美好寓意,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积淀了日益深厚的文化意蕴,隐含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本原文化信息,进而达成了一种文化的综合与民俗观念的统成。“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一种更深沉、更持久、更根本的自信”,这是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中所说到的。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让珍藏在博物馆中的文物为我们讲述一个个美好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