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项
首页   >   青铜文化   >   杂项

汉代鸮面盒灯略论

发布日期:2018-05-25     作者: 蔡一阳     浏览数:2858    分享到:

据甲骨文记载,人类最早用火把照明,到商周时期陶器的大量使用和青铜冶炼、铸造技术的产生,真正的灯具才开始出现。现存最早的灯具出于战国,屈原《楚辞·招魂》中已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记录,说明当时已出现“镫”这个称谓了。在周代,“镫”、“登”通用。《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称之登。”《礼记·祭统》:“夫人荐豆执校,执醴授之执镫。”古人把“镫”称灯,应是字义的假借。战国一些铜豆形灯自名为“烛豆”,这一现象进一步证明了灯是由豆演变而来的。


汉代青铜灯具的功能与艺术在古代灯具史上闪烁着灿烂的设计之光,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文化内涵,而且凝聚着独特的民族艺术匠心。青铜灯具具有科学的实用功能和艺术的审美功能双重属性,其设计实用性是由本身的科学价值决定的,正是这种科学价值使其成为使用者实现便利化生活的一种科学实用器具。它的艺术属性,又使其成为民族美学价值的载体。汉代青铜灯具设计体现了实用性、科学性、艺术性以及精神性的高度统一,它既是古代设计工匠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是现代设计理念的灵感源泉。



这件汉代的青铜灯造型为盛装食物的盒子,所以又称之为“盒灯”。灯盖的一半上有鸮面纹饰的衔环铺首,可以提环翻开,翻转在另一半上,以活轴相连。翻上的半个盖就是灯盘,灯盘内侧有一小流嘴,以便于倒油。





灯身的两段也有两个鸮面纹饰的铺首,可以引绳便于悬挂。




此灯腹中空,可储存灯油,当灯置而不用时,可将灯盘内剩余灯油由小流嘴注入腹腔中。此灯可以开合,反映了古人节俭、卫生、安全的意识。


     

这件汉代鸮面盒灯,共有三个鸮面纹饰,鸮(XIAO),是一种猛禽,又被叫做猫头鹰,为夜行性肉食性动物。头宽大,面部与猫极其相似,故民间俗称猫头鹰,别名神猫鹰、夜猫子。为夜间出没、天性好斗,扑食小型动物的猛禽,它的喙坚强而钩曲,脚强健有力,爪大而锐,营巢于树洞或岩隙中。耳孔周缘具耳羽,善于夜间分辨声响与夜间定位。所以中国民间,有地方尊其为“夜神”,而在西方文化里,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哈利·波特》中用来送信的信使就是猫头鹰。所以这个汉代的盒灯上装饰猫头鹰的纹饰,有其特殊的寓意。




青铜器到战国和秦汉时期,礼崩乐坏,贵族竞相铸造成风,由于连年征战,铜原料稀缺,体量变小,纹饰简化,素器大量出现,青铜器艺术走向衰败,这些情况完全体现在了汉代的青铜铸造业上。就灯具的铸造,条件不外乎要求简便和合理。具体来说,既要有良好的照明功能,又要求易拆装、易清洗、易携带,这就对灯具的结构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这件盒灯,在灯盒的翻盖与灯体之间的立柱中间采用了活轴连接,鸮面铺首与灯体采用榫接,四足采用铸接,其他主要造型部位的结构也都采用分铸套合组装的设计方法。


     


这件鸮面盒灯,完全体现了汉代的青铜器造型简洁、方便实用的特点。通长17.5宽8厘米,打开后高19.8厘米,重850千克。椭圆形,圆底,兽蹄四足,左右对称,没有过于繁缛的纹饰,三处鸮面纹当属于其点睛之笔。整体造型端庄雅致,铜质精良,铸造精致,打磨细腻。历经两千余年,却保存的十分完好,通体金光灿灿,红斑绿锈不多但锈色自然,品相完好无缺,在汉代同类盒灯中当属于上乘之作。是一件具有科学的实用功能和艺术的审美功能双重属性的精美文物。  


如果说商周青铜器是具有神圣功能的象征之物,那么这件汉代的鸮面青铜灯则是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科学之物。汉代的青铜灯具在体现功能实用性的同时,也显示出它的科学魅力,也就是技术的合理性和先进性,从而使灯具的功能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上一篇:从商王武丁亚启青铜钺到春秋三轮青铜盘:国博青铜器之四 下一篇:渭南博物馆珍藏文物之“吉祥富贵明星” ----明代刘海戏金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