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看青铜之"范线"篇
本文来自一次与网友Haichuange因缘际会的隔空交谈,文字和图片的所有权均归属Haichuange。
“范线篇”主要讨论范线,自然是指青铜器器身上的范线。本文重点讨论三个问题:
1. 什么是范线?
下笔千言,不如一张图片。本文提供13张馆藏青铜器的范线部位的图片,并且部分做了标识。由于范线往往是藏身于青铜器的底部或者隐于器身的纹饰中,只有近距离观察,才能清楚辨识。
2. 为什么会有范线?
范线出现在利用“范块法”铸造的青铜器器身上,是典型的青铜制造痕迹之一。
3. 如何识别假范线?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既然大家都关心范线,造假者自然也会就范线进行造假。如何识别假范线呢?
4. 鉴定青铜器的四条基本原则
鉴定青铜器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最“说易行难”的问题。
文中图片均来自博物馆和考古队实拍,以保证其真实性。
问题一:什么是范线?
问题二:为什么会有范线?
通常认为,青铜铸造工艺有“范块法”和"失蜡法"(考古界叫做"熔模铸造",因为失掉的不知道是不是蜡,既制模材料可能是蜡也可能是其他的树脂或油脂材料),失蜡工艺在汉以后应用较多。范线出现在利用“范块法”铸造的青铜器器身上。“范块法”利用陶范为模具,下图为出土自殷墟的陶范。
时光推移,“范块法”工艺越来越成熟。一九六一年,“侯马晋国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量出土的陶范展示了我们先祖对“范块法”工艺的熟练掌握。
“侯马晋国遗址”遗址在侯马市汾、浍两河交汇处。面积约三十三平方公里。古城已圮,现仅存宫殿台基残迹。经大规模的钻探发掘,发现两组古城遗址,早期有白店古城址,晚期有平望、牛村、台神、马庄、呈王等古城址。其中牛村古城,位于侯马市西北,南北长约一千四百米,东西宽约一千二百米。在牛村古城址南有铸造青铜器、陶器、石器、骨器的手工业作坊。铸铜作坊遗址,面积约三千平方米,出土一百多块铜锭、铝锭、铸铜生产工具及三万余件陶范。其中能辨认器形的陶范有一千多件,成组配套的有一百多件,用这些范铸造的青铜礼器有鼎、豆、壶、簋、鉴、敦等,兵器有剑、镞等,此外尚有车马饰和虎符。陶范刻有精美的夔龙纹、蟠螭纹、云雷纹、环带纹、垂叶纹、人纹、鱼纹、首纹等。构图匀称新颖,线条流畅细腻。从出土陶范分析,大致要经过选泥、制模、翻范、熔铜、浇铸和修整这一整套工艺流程。
而复杂铸形的铸造,就需要使用分铸法了,分铸法又分为铸合法和焊接法。铸合法出现的较早,焊接法出现在春秋晚期.所谓焊接法就是铸造极复杂器物时,先在器身要连接的地方预铸一个蘑菇头状的突起,然后在被连接件上预留一个敛口空腔。然后用铅或锡浇铸到空腔里,实现连接。学界称作榫卯焊接法。
有少量用铜做连接料的方法是,在连接与被连接部位预铸可以贯通的空道,然后浇铸铜液,成为铆钉,实现连接。典型器也出自淅川下寺一号墓,和曾侯乙墓,十分有趣。
问题三:如何识别假范线?
以前青铜器造假的不注意范线的问题,不过现在已经有仿范线的了,但是,假的毕竟真不了。假范线有这样几个特点,只要我们认真地研究真器的情况,对假的是可以区分的。
-
故意暴露,十分做作。我们知道,青铜礼器铸造成后表面要精细地打磨(一些冥器处外,范痕只残留在一些隐蔽,或无法打磨的地方,隐约可见。而假范线则不然,故意暴露,可以打磨的不打磨,不该露的露了。
-
范线的部位不合理。从工艺学的角度说,分范一是要求可以安全地脱模,二是尽可能少的分范。如何分范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假的往往不考虑这些,把范线造在一些十分不合理的地方,低估了古人的智慧。
-
更假的是下凹的(蜡片的合逢)不合理弯曲的等等。
问题四:鉴定青铜器的四条基本原则
-
气质。是庄重还是委琐,典雅还是俗气,真器伪器是不同的。
-
文饰。不同的时代,不同地域,形制纹饰均不相同,早商晚商不一样,阴墟与大洋洲也不同。
-
铸痕。真器自然,伪器做作,仔细体察大不一样。
-
锈蚀。真器层次自然,锈有根,与墓土的结合合乎逻辑。显微观察:锈的结晶体自然美观。锈蚀后,真器失音减重。假锈则不然,不论移植绣还是其他新生绣,均无前面说的特征。人为的放音减重与真器也不相同。假锈中胶粘剂的成分有迹可寻。
当然,鉴定青铜器远远没有上面说的这四条简单,但从一个青铜器爱好者的角度看,只要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一颗没有贪念之心,那些伪劣青铜器的坑就不是为我而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