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24,明朝天启甲子,湖州石蒲斋,一面铜镜的缘分
宝色明金屋 清光满玉台
——明代湖州天启甲子石蒲斋监造诗文镜赏析
作者:李家淇贺
李家淇贺,商都朝歌人,业从金融,系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青铜专业委员会会员。十年前一次偶然机会,被中国古代青铜镜艺术所感染,更为铜镜后面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承所吸引,从此沉醉其中而不知归路。每获一面铜镜必悉心研读、考证、总结,不断提高自己鉴赏研究的能力,并致力于铜镜文化推广和传承!
在收藏网站上见到一面明代诗文镜,圆形、圆柱阳刻印章钮;镜体呈现白光,直边镜缘,铭文字口清晰有力,部分可识可解,内容极其少见,品相上佳,看过之后久久不能放怀。那种朝思慕想,非同好者不能体会也。
古物自有情,知遇有缘人。机缘之下,这面铜镜终于被我收入囊中。我为这面铜镜取名为"明代天启甲子石蒲监造诗文镜"。
捧镜细赏:
白光可鉴,浅锈附体,蓝绿相间;平顶圆柱钮,上铸篆书“天启甲子”纪年,是为公元1624年;字体俊逸圆活;铜镜尺寸较大,直边镜缘打磨精细,轻敲悦耳;镜背铭文自右向左纵向排列,右铭隶书诗文“宝色明金屋,清光满玉台”,诗文内容富贵、对仗工整。字体方正有力,颇有魏碑风范,为明代诗文镜中罕见。
钮上铸铭“天启甲子”,即为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纪年明确精准;右铭“宝色明金屋,清光满玉台”,雍容富贵之气扑面而来;左铭“石蒲监造”,监造二字引人瞩目。此镜铸造精良,尺寸较大,铸铭纪年精准、绝非一般常见明代纪年定制诗文镜。
钮铭
左铭隶书“石蒲监造”,端庄稳重,一面镜子出现二种书体铸造铭文,在明代铜镜中是极其罕见的。铭文的字口干净利落、深邃有力,边缘处理精细、光滑圆润;镜体厚度适中,手感极佳,充分考虑了使用时的舒适度,属于明朝的精铜精工制作。
良工背后自有风情。如此精美的铜镜是何人铸造而成?因何而造?镜子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这些问题激起我解读此镜的迫切欲望,然而想要完全解读此镜,左铭是关键。
在乔乔老师(网络用名)和古文字博士柳洋博士大力帮助和启发下,比对查阅《书法大字典》,左铭第三字“”,为“斋”字少见隶书体。由此左铭应释为“石蒲斋监造”。经查阅《湖州府志》、《长兴县志》以及其他历史文献资料,石蒲斋乃明代知名书画家、茶艺家冯可宾的斋号。
中贸圣佳 2010年夏季艺术品拍卖会 竹石双挖 立轴 雅昌艺术网资料
冯可宾,字祯卿,山东益都(今青州)人,曾编刊《广百川学海》丛书、《石蒲斋诗集》、《岕茶笺》等,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甲子(1624年)元旦石有恒被杀后调知长兴,官正四品中顺大夫、太常寺少卿,入清后隐居不仕。其父冯起震(1553-1642后),字青方,又字省予,号稷下门生。一生“不希仕进”,隐居乡里,以教授为业,以书画知名于世,为明代著名画家。
明天启年间,凡是到青州为官者,必先到冯起震门下拜访,希冀一睹风采,这已成为当时的雅好。冯起震尤善画竹,传世之作有《墨竹图》,《竹石图》,《雪竹图》等,山东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青州博物馆等均有收藏,被誉为明代画坛“三绝”之首(“冯竹”、“冀雁”、“王葡萄”谓之“三绝”。“冯竹”即冯起震(冯可宾的父亲)画的墨竹;“冀雁”即冀旭的芦雁,“王葡萄”即王曰叟画的葡萄),崇祯二年(1629年),他与儿子冯可宾合作画竹石图10幅。同期著名书法大家董其昌、邢侗、李君实为之题记,同年刻石成屏,现藏山东潍坊市十芴园碧云斋东廊。董其昌赞誉冯起震之竹为“文与可后数百年所仅见”,可见其推崇之至。冯起震著有《无声诗史》、《图绘宝鉴续纂》、《榆园画志》等书。央视《国宝档案》栏目曾制作专题节目《明冯起震<雪竹图>》,节目对冯起震冯可宾父子的艺术造诣给予非常高的评价。
竹石图碑拓
董其昌题跋碑拓
后期,冯可宾在湖州任官,而岕茶又产于湖州,他编刊《岕茶笺》,约1000字,共分为序岕名、论采茶、论蒸茶、论焙茶、论藏茶,辨真赝、论烹点、品泉水、论茶具、茶宜、禁忌等十一则。其中《茶笺·茶宜》部分,对品茶提出了十三宜: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会心、赏览、文童。这几乎成为后世品茶的佳宜标准。
冯起震(1553-1644) 墨竹册 2014保利春拍
天启年一共短暂存续七年,纵观明史“天启甲子”年已属明晚期,国力衰减,内有宦官当权乱政,外有满清侵扰,可谓内忧外患。而这个时期,正是湖州最辉煌最广为人知的阶段。
湖州城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楚考烈王十五年,春申君黄歇置菰城县,以泽多菰草而得名 ”。秦一统天下之后,改菰城为乌程。汉后,三国鼎立,乌程曾是吴国最后一任帝王孙皓的封地,并被孙皓改名为吴兴,取吴国兴起之义。由此湖州的名字正式写入历史。到了宋代,湖州的重要性愈加上升,“苏湖熟,天下足”,“江南粮仓”等等。 那时的湖州,凭借水网密布,气候适宜,温暖宜人的独特优势,再加上杭嘉湖平原的地理优势和千百年来积累的精细农耕技术,湖州的农业已经相当发达。 宋朝商业繁荣,以湖州丝绸和铸铜制品为代表的湖州商品,不仅畅销于华夏大地,更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行销至东南亚各地。湖州为中国历史上自宋以来的全国铸镜中心,自古制镜多名匠精工;明清两朝,更是名匠汇集。明万历湖州推官谢肇浙《西吴枝乘》云:“镜亦以吴兴为良,范金固不殊,其水清冽,能发光也,最知名者薛氏”。
天启甲子年正是冯可宾刚刚擢升湖州长兴知县之年,其有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为自己选用湖州薛氏选炼精铜铸造上等湖州镜;其在擢升之年铸镜不用官名而以己斋号镜背作押监造,用意不外有二:一则更显其文人雅士风范,二则可能另有深情用意,但视同亲造的涵义已是不言而喻,由此可见其对铸造此镜重视程度之高。
右铭“宝色明金屋,清光满玉台”的内容绝不是出身名门、当朝知名书画家的物质崇尚愿景,更不是一位刚刚步入仕途上升期正七品知县的自我媚俗炫富。铭文书法功力深厚,非同一般,是本为知名书画家的冯可宾的自书?还是另请名家雅士?留待未来继续探寻解读。综合考虑铭文内容、石蒲斋在任作押铸镜、铸造工艺等诸多因素,完全可以大胆推测此镜应为:冯可宾擢升湖州长兴知县之年调用湖州铸镜名师薛氏特制铸造的湖州特产----“精品湖州镜”,且当为私铭官造官用器物。
竹石图
至于铸造数量,则无从考证,但无论从考古发现还是铜镜图录均未发现同类版式,可见弥足珍稀。此镜必将对丰富湖州铜镜题材种类,促进湖州铜镜历史文化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古人不见今时镜,今镜曾经照古人”。一面铜镜,就是一扇通往历史的窗户。细赏此镜,我仿佛穿越到了天启甲子年的长兴县衙,石蒲斋中茶香四溢,笔墨飘香,身着轻纱长袍的冯知县在娓娓讲述着他的铸镜故事、描绘着他们父子的竹石书画传奇,如数家珍。收藏就是这样,往往为了一件器物而翻阅一部历史。当历史因时光久远而模糊不清,因史料浩繁而枯燥琐碎,文物就成了历史最生动的见证。文物背后的历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历史规律,而带有鲜活的细节和丰富的情感和生活细节。这也是《国家宝藏》等电视节目收到热评和赞誉的原因,只有了解了文物背后那富有活力的生命力和精彩跌宕的故事,才能知道文物从来不是躺在博物馆玻璃框中的静态之物。
铜镜收藏更是这样,每一面铜镜都有信仰的附托,承载着一个故事,萦绕着一种情怀。真心希望这青铜铸就的文化和历史,可以永远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