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项
首页   >   青铜文化   >   杂项

流光溢彩——宣城市出土的古代金银器

发布日期:2021-11-17     作者: 王爱武     浏览数:1152    分享到:

  宣城,地处皖东南,现辖宣州区、宁国市、广德市、泾县、绩溪、旌德、郎溪等四县二市一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遗产丰富。


  近几十年来,在城乡基本建设中,发现了数量可观的古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陶瓷、青铜、玉石等文物,其中金银器数量虽然不多,却有出色之处。现介绍宣州区和宁国市出土的部分金银器,以期对古代金银器的发展历史及艺术价值有所了解和认识。


▲ 图1


金银器晋代


  金指环(图1),直径1.5厘米,高0.4厘米。1992年4月宣州区外贸巷西晋墓出土,现藏宣城市博物馆。


  圆环状,器身捶揲成扁条形,内壁光素,外壁錾刻三排圆点纹,圆点深凹,排列密集。


▲ 图2


  指环在魏晋时期使用已较普遍,江苏南京光华门外出土有东晋时期金指环。此指环的环面上錾出密集圆点纹,既增添了器物的美感,又可在缝衣时作顶针之用。


  银匕(图2),长15.5厘米,宽2.7厘米。1992年4月宣州区外贸巷西晋墓出土,现藏宣城市博物馆。匕体椭圆形,前端圆弧,后附条形直柄,柄首有花蕾状突起。匕是挹取食物的匙子。商周时期以青铜匕多见,常与鼎鬲同出。汉代六朝墓中常有漆匕出土,银匕很少。


▲ 图3


  金指环、银匕等都是墓主生前所用之物,表面无过多装饰,简朴平实,但形制规整,制作讲究。


▲ 图4


金银器宋代


  金耳环(图4),长1.7-1.9厘米,宽1.6厘米。2004年3月宣州区狸桥镇明星村出土,现藏宣城市博物馆。


  器身锤揲成不规则的圆形,一端尖细,便于穿孔吊挂,另一端扁条形,一侧錾刻有细密花纹。耳环作为饰物的一种,最初称珥珰,只是以玉充耳垂之孔,称为“充耳”或“耳珠”。


▲ 图5


  金帔坠(图5),长7.8厘米,宽6.5厘米。1958年宣城县西郊窑场出土,现藏安徽博物院。


  整体呈鸡心形,由两块金片捶压合成,一片略大,包压另一片,中心微鼓,边缘较薄,两面纹饰相同,均镂刻双龙纹,龙身弯曲成心状,龙首相对,张嘴吐舌眼圆睁,龙尾上翘分向两边,边缘镌刻连珠纹和草叶纹。


  顶端有一穿孔,用以穿系。金帔坠采用锤鍱、透雕、线刻和压模等加工技法,制作讲究,整体造型奇巧别致,玲珑剔透,双龙形象朴实,拙稚可亲。帔坠,亦称“霞帔坠子”,是为使霞帔在穿着时能平展下垂而于底部缀挂的饰物,多用金银或玉石制成。“霞帔”一词初见于唐代,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诗中有“虹裳霞帔步摇冠”之句。宋元墓中出土帔坠的实例已很多,最早为南京北宋墓所出,南宋时此物较常见,成为社会生活中重要的装饰品。


  在经历了唐代中国金银器制作的繁荣之后,宋代金银器愈加商品化,风格向轻巧婉约转变,工艺也有所创新发展,这在宣城出土的金帔坠上得到很好的体现。



▲ 图6


金银器元代


  莲形鎏金银盏(图6),高5.5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3.8厘米。1985年5月宁国市城区出土,现藏宁国市文物管理所。


  八瓣莲花形,盏身为八片花瓣凸起,每片花瓣上用锤鍱法锤印出具有高浮雕效果的乐伎人物,盏内底部镌刻两人物,一为耄耋老者,长须敞怀鼓腹,坐卧于松树下,另有一侍者,身着长衣,手托杯盘作行走姿势。足底较高且外撇,呈八瓣喇叭形。


  银盏形似含苞待放的莲花,亭亭玉立,盏身人物吹拉弹唱、坐卧行走,各具形态,有强烈的立体感和真实感,而且此盏做工精细,系二层银片压模组合而成,中空,不仅使器物厚重饱古朴,还具备了隔热防烫的实用功能。


▲ 图7


  牡丹纹鎏金银盏(图7),高5.5厘米,口径9.9厘米,底径4.4厘米。1985年5月宁国市城区出土,现藏宁国市文物管理所。


  敞口,浅弧腹,矮圈足,外撇。整体锤鍱成型,腹壁锤压成上下叠压的两层牡丹花纹,上层六瓣较小,接近碗底层为四瓣,较大。


  碗心凸起,錾饰两层牡丹花蕊,足部錾有“壬子”二字。银盏设计严谨,图案布局上,采用类似于古建筑上旋子彩画的构图形式,将器底饰作花蕊,器壁饰作花瓣,使纹饰各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器皿整体看上去似一朵盛开的牡丹花。纹饰与造型完全统一,工巧而富立体感。根据银盏足部錾刻的“壬子”二字,推断此文物制作年代为1312年。


  元代金银器的装饰大体承袭了宋代的风格,只是器物轮廓的棱角更为突兀,且常用圆雕和高浮雕技法。鎏金技法的使用使器物更加华丽美观。


▲ 图8


金银器清代


  如意纹金簪(图8),长8厘米,宽2.3厘米。1987年8月皖南机动车辆厂工地出土,现藏宣城市博物馆。


  长条形,一端捶揲成扁平状,正面錾刻如意结和虎面纹,结面上饰有细密的联珠纹和五朵梅花纹,虎面刻划清楚,大眼长鼻阔嘴,嘴下有长短不一弯曲的虎须,尾端呈针状,背面有“宋和盛足金”印记。


  金簪形式美观,簪首如意纹与虎面纹錾刻细密,刀功流畅,纹饰既细腻又饱满,既规整又活泼,富有生活气息。


▲ 图9


  蝙蝠纹金饰(图9),长3.5厘米,宽2.4厘米。1986年5月宣城县基建局大楼出土,现藏宣城市博物馆。


  通体捶揲成薄片状,上半部略呈半圆形,用錾花技法刻出蝙蝠纹,细眼长耳尖嘴,展翅欲飞,下半部圆形,用镂空法刻出“卍”纹,“卍”纹上及整片饰的四周錾刻由圆点组成的云纹,吉祥纹样中“卍”纹与蝙蝠纹寓意“福在眼前”“万福临门”。


  明清金银器制作融汇了中国几千年金银器制作工艺之大成,尤其是清代金银器制作呈现出洋洋大观、空前繁荣的局面。





上一篇:殷墟青铜食器的功能与装饰 下一篇:姑射山上 白狄凶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