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首页   >   新闻公告   >   协会动态

张毅明副会长作:中国早期古代铜镜学术讲座

发布日期:2021-12-10     作者: 张毅明     浏览数:1004    分享到:


今年九月,新任青铜协会秘书长鲁宁同志与我通电话,邀请我在十二月份给会员们作一场有关铜镜文化艺术知识方面的讲座,我只能恭敬不如从命了。据我观察,在铜镜的收藏、研究或拍卖市场来看,战、汉、唐比较热门。也许在美学、铭文、纹样或在器型的特殊性上,都能得到铜镜爱好者的鉴赏知识。李学勤老师在《古镜鉴赏·中国文物鉴赏丛书》总序中讲到:“文物的欣赏应该从美术的角度去欣赏;应该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欣赏;应该从科技的角度去欣赏。”


随着收藏爱好者队伍的扩大,铜镜收藏按年代、种类、版别与纹样开始细分,有的专汉镜,有的专唐镜,有的专题研究中国早期铜镜,有的研究纪元镜,这几年宋、辽、金镜收藏的热度也方心未艾,百家齐放,各有独钟。无论是清晖初映的先秦铜镜,或是穷宙达幽的两汉铜镜,或是风情万种的隋唐铜镜,还是尚古求吉的宋元明清铜镜,每个时期都有每个时期的亮点,代表着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与延续,代表着当时历史文化的写照。





小小的铜镜能浓缩文化,见证历史,贴近生活,陶冶情操,文化含蕴源远流长。本人纯属爱好中国古铜镜的研究,对各时期的中国铜镜都有兴趣。我参加中国青铜协会以来,亲历并见证了协会做了大量的青铜文化的宣传、研究、探索工作,尤其召开了二次规模较大的青铜专业学术研讨会,会员群内还能经常发布些不同类型的一些青铜文化知识、解说、论文等,得到了一致好评。


      尤其常务副会长蔡一阳先生作出了大量的辛勤劳动和无私的奉献,近几年通过青铜协会微信平台发布有关青铜文化的学术研究论文等文章达200余篇。协会还组织了三次会员赴日本、美国、欧洲各大博物馆参观考察学习,让感兴趣的会员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协会的成长与发展,所有主席团成员都做出了很大努力,会员们有目共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文明实践,强调了东方文化的自信和文化自强,如何来提高我国五千多年来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是我们每一位华夏儿女的责任与担当所在。这次习总书记致仰韶文化发展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贺信,更进一步强调“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希望广大考古工作者(当然包括收藏研究人员)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扬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国务院办公厅近期也下发了《关于印发“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进一步提出了文物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文物活化利用,文物国际交流合作,文物保护法律制度等方面提出了计划。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一月份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又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物事业得到很大发展,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要加强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统筹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本体保护和周边保护、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筑牢文物安全底线。要准确提炼并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更好体现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要创新转化手段、强化平台建设、夯实人才基础、完善体制机制,以实施重大项目为牵引,提升文物科技创新能力和各项工作保障水平。要开展创新服务,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务人民,积极拓展文物对外交流平台,多渠道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


因此我们会员要不断了解中国特色,感受中国风格,体会中国气派,中华文明基因得到更好的挖掘和阐释。今天我与大家一起来研究探索早期铜镜的有关知识,同时也是来提升中华青铜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也是我们协会积极响应习总书记这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二十二次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协会的一次红色宣传。

 

一 .铜镜起源、用途探索


古时以水为鉴。鉴,《说文》(说文解字)东汉金部释:“鉴,大盆也”。盛上水后,可以当做镜子照容使用。但是在古代,“镜”与“鉴”字常混为一谈,故有镜鉴之称。因此,古时铜镜也被称作鉴。故而那阵把这种“照镜子”叫做“鉴于水”。

 

 (吴王夫差鉴 上海博物馆藏)


铜鉴并不表明最早的铜镜起源,因为铜镜晚于马家窑文化青铜器出土。而吴王夫差鉴时代在春秋时期,“鉴”只能从陶鉴开始,或各类泥盘盛水映照容貌。“监”字,字体形象既作人俯临器皿察观之状。监(动)含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一个人睁大眼睛在往下看,右边是个器皿。金文又在器皿上加一小横,表示器中有水,古人以水为镜。“监”就是一个人弯着腰,睁大眼睛从器皿的水中照看自己的面影。真正的铜镜可追溯到古史传说时代,描述例如,战国《黄帝内经》载:“帝既与西王母会于王屋,乃铸大镜十二面,随月用之”,又《玄中记》引《御览》曰:“尹寿作镜,尧臣也”,《轩辕黄帝传》中说:“帝因铸镜以像之,为十五面神镜,宝镜也”。以及《墨子·非攻》和战国末期的其他一些著作中,《楚辞·九辩》云:“今修饰面窥镜兮”,明确镜子具有梳妆整容的功能。


随着时代的演变与发展,在铜石器时代开始,用金属制作神具或生活用具,再以铜的金属面打磨成品后用作辟邪、神具,有漫长的过程。据载:我国已知的一件最早的铜制品是一块圆形的薄片,出土于陕西姜寨氏族村落遗址(新石器时期)的一座房子里,经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是公元前4600年前后的遗存;它的成分是含铜65%、锌25%和少量的锡、铅、硫、铁等。属于含杂质较多的黄铜锌合金。考古学家及学者们认为,以齐家文化至春秋早期铜镜称之为早期铜镜,之前只能说是处于铜制品制作工艺的初级阶段。古人尚不解,熟练地掌握各科金属元素的配比,这完全可以理解,但从镜型到认知金属元素含量,这已明显是向铜镜制作的方向迈进。所以我们不妨大胆设想,这莫非就是一件原始状态的铜镜?


素镜(图一)


七角星纹镜(图二)


据有关资料记载,1975年甘肃广河齐家坪出土的素镜,镜为圆形,较为规整,镜面微微凸起,并有光泽,镜背中央拱桥钮旁有穿孔,镜直径6.03厘米,厚0.2厘米,钮高0.5厘米。(《中国早期铜镜》第八页图一)1976年青海贵南尕马台齐家文化25号墓遗址出土一件铜镜,镜为圆形,纹样粗疏,铸作简陋。镜面平直,镜背中央原有钮,圆形钮座,镜背一钮为中心饰两道,凸弦纹中间加折线组成的不规整的七角星带状纹(图二),在其角与角之间均填饰对称的斜线,镜的边缘处有两个小孔,直径8.9厘米,厚0.3厘米,一面光平,一面饰七角星形纹饰,这一面铜镜被称为“中华第一镜”齐家七角镜。


太阳神挂柄镜(图三)


齐家文化的铜镜,不仅对探索齐家文化自身由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研究中国青铜器的来源问题相当重要。从齐家文化至春秋的漫长岁月中,铜镜的数量很少,只不过几十面。据洛阳博物馆馆长高西省先生在中国早期铜镜考古报告中说:“中国境内目前发现的商、西周及以前阶段的早期镜”(图三)他们都是最早源于古代西域原始社会巫师进行宗教活动的巫具。这里的巫师就是萨满教中的萨满。萨满教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流传于中国东北到西北边疆地区的许多民族中,青海土族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尚保存该教的信仰,对这些民族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习俗等各个领域产生过重大影响。因为通古斯语称,巫师为萨满,故得此称谓。萨满曾被认为有控制天气、祷告、预言、解梦、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狱的能力。


商、西周时期,作为巫具(令牌、牌举、师棍、师刀、师剑、师斧、师铃、师旗、马鞭等)“铜镜”传至中原及中国北方、东北地区,正因为它是作宗教巫具传人的,所以,即使在中国原地及空前发达的青铜工业前提下,也并未作照脸的铜镜,而是春、战之际以后,随着人类冶炼技术的提高,对铜器进行打磨,光亮平整,出现能照出影子,它的神具功能开始演变,圆形铜器就有了照脸饰容作用,才被人们普遍接受。中国早期生产铜镜中心为:鄂州、洛阳、会稽、徐州,后来扩展到扬州镜、湖州镜等地。


      孔祥星先生(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认为:“中国铜镜有着多元的源流,而不是单一的源流,几个主要地位的铜镜,似乎起着各自的发展历程,看不出明显的谁非源流的因素”;宋新潮先生(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认为:中国铜镜的最初发源地应该在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余志勇先生(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引用了大量的新疆地区早期铜镜考古信息,哈密地区(东部天山地区)阿勒泰地区、乌鲁木齐(天山中、东北)等地区;这次2021年北京宝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鉴铜阁在《(宝拍)大辂锥轮——中国早期铜镜撷英》文章中对早期铜镜也进行了论述,认为甘肃山丹县四坝滩遗址(四坝滩文化距今3900年-3400年左右)出现的四坝滩文化的主要活动范围,也出土了具有其文化属性的早期铜镜。


刘学堂先生(新疆师范大学教授)认为天山北路是中国早期铜镜的始源地。林沄(吉林大学教授)提出殷墟妇好墓出土铜镜从中国北方青铜器分布区传来的,其源头在内蒙古中南部。因此,中国铜镜起源地,有的认为在中原,有的看法在北方,有的依据是甘青,有的提出西域多元流源等等。


又如今年清华艺术博物馆展出的铜镜是中国历代铜镜巅峰之作,沿盖了4000余年中国铜镜的通史。清华大学杜鹏飞老师也提出了观点,认为是铜镜起源是西亚引入,而不是中国最早发明。据《铜镜文化与图案》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贾亦显、李婷著对早期铜镜的论述,“在伊拉克的基什遗址发现(约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700年)的铜镜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铜镜。”本人也不是文博人员,也不是专业考古工作者,上述所讲中国早期铜镜的起源探索论述只能根据几年来部分文博考古及专业学者的看法进行汇总梳理,供大家参考,更重要的是希望广大铜镜爱好者和文博专业人员积极探索与挖掘,揭示中国铜镜早期真正的本源。

 

二.早期铜镜纹样探索


十六角星纹镜(图一)


龙纹镜(图二)


双蛇纹镜(图三)


禽兽纹镜一组(图四)


这次我与大家共同探讨早期铜镜兴趣灵感来源是上海匡时2021春季拍卖会《莹质神工——铜镜专场》中707号拍品十六角星镜(图一),712号拍品龙纹镜(图二),722号拍品双蛇纹镜(图三),都代表早期铜镜的特色,尤其723号一组早期禽兽纹镜,四羊镜、四鹿镜、四骆驼镜、单狼镜、翔鹰跑狼镜、狼追羊镜、单鹿镜等(图四),引人注目。  


现在我们重点来研究中国早期铜镜纹样的起源。大家知道,每一时代有每一时代纹样的特征,流行的纹饰都受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基础和社会意识的影响,必然会反映出每一时代的不同特色。


齐家文化青铜镜的出现也是我国青铜器刚刚萌芽时期。礼器是青铜器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门类,可以讲,青铜冶炼技术自诞生起,它的艺术性、象征性远远超过它的实用性,在各类铜器与铜镜的制作中,就出现各类的图腾。同时,花纹在一定的程度上又会受到一定材料及制作技术等影响,形成为某种式样——各自的特性。如铜器有铜器图案的格调(图一),陶器有陶器的特色(图二),玉器有玉器纹饰的风采(图三)。


商代、西周、春秋的纹饰构成,技巧较熟练,艺术水平也较高,是我们古代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图四)。


芒纹镜(图一)

 

蜥蜴纹彩陶瓶、变体鸟纹彩陶壶(图二)


凌家滩玉版、凌家滩玉鹰(图三)

 

(图四)

 

商周时期的鸟纹一足(图五),兽纹两足,这种制作反映于这一时期为一种文字和图画,都处初创阶段(图六)。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模仿。(资料来源《中国纹样全集》)


 (图五)

(图六)

 

早期铜镜的“竖线弦纹镜”都是光芒四射。工匠们的遐思萌芽于大自然,人类生存的首要因素是阳光,阳光带来了万物生长和人类生存的愉悦,阳光带来了大自然的一切,“重圈三角纹镜”也有光芒四射的含义。诗人但丁说过:“世上没有一种可感知的物体,可以和太阳比美……”据对1975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出土了一面齐家文化素镜,这块素镜当时放在胸前,本人认为:当时铜石器时代金属还是稀少的东西,铜又是黄色与红色,象征着高贵神灵。一是当神具辟邪,在南方过去“农业学大寨”,大规模整田平地时,挖掘的明清墓中的铜镜都出现在脚边,大众百姓称为“踩脚镜”,起辟邪作用。二是崇拜太阳神。当时不可能用一块镜子陪葬在自己的胸前。太阳可见的光首先照亮了自己,而后又照亮了所有天上和地上的物体。


竖线弦纹镜


重圈三角纹镜


原始社会的古人靠天吃饭,笃信“万物有灵”,认为太阳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因此他们不仅把太阳视为宇宙的神明,更以各种形式膜拜。因此,上述几件早期铜镜所饰的图主体是万丈光芒(而今人常定为叶脉纹、竖线弦纹、几何纹等),至今仍使观者感到温暖。或许是对黑暗、寒冷、饥饿等诸多苦难的恐惧和无奈。让古人无法抗拒对太阳的崇敬和神往,尤其是万丈光辉,带给无助心灵的暖意、慰藉及想象,更使铜镜从初始就被照上神的光环,含有了崇日思想。

  

太阳是一切生命的源泉,以温暖和光明普照大地、普度众生、无私赐予、润泽万象,它是宇宙间的至上神,也是原始人类心中的图腾。因此本人认为早期铜镜纹饰艺术刻划,是崇日现象,开始普及远古时期和世界各地。无论在早期的大麦地岩画和贺兰山岩画的太阳,还是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两者为北方早期彩陶文化的代表)都出现“日纹”或光芒四射状。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也反映出日神的含义。整体上似一幅现代剪纸作品,线条简练流畅,极富韵律,充满强烈的动感,富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和极大的想象空间。



太阳神鸟金箔


日神崇拜的审美思想体现于《中国历代铜镜赏玩》、《中国早期铜镜》上精美的纹饰,主要以射线纹和向外扩张的弦纹组成,车轮形式的纹饰,在西周,铜镜开始表现出来,因此,这一时期周是一个用理性约束感性,走向理智时代,铜镜审美造型应该说是以周代的禽兽纹镜为标志,写实的动物纹饰较为发达,如鹿、鸟、虎、蛇等常见的早期铜镜。铜镜背面留下来图腾信仰较多的龙、虎、朱雀和玄武,所谓四神。《礼记·曲礼》“如鸟之翔,如蛇之毒,龙腾虎奋,无能敌此四物”。所谓:“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综合各类动物题材的文物分析,北方式动物纹铜镜上的动物形象无论是蜷缩的狼、虎或是伫立的鹿,斗争的动物形象,其渊源为我国北方草原地区,同样也是小类的图腾。


连续式芒纹镜


多圈凸弦纹镜


放射式芒线纹


双蛇纹镜


组合式芒线纹镜


综上所述,中国早期铜镜的起源需大家进一步探索。因为至今为止,出土地较多。中国铜镜的早期纹样尤其射线纹、弦纹、车轮形式、七角带状纹等代表着什么,原始人崇拜什么?也同样需大家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上述所说代表“日神崇拜”,也是本人所想象,当然,早期铜镜研究出版的各类书中,作者都谈到了崇拜太阳观点。我与秦伟先生和著的《日镜长天——古镜遐思》,书内论述了日神崇拜。




     《中国早期铜镜》(王刚怀编)喻意太阳崇拜的中国早期铜镜(表一),由上述18个图例可以了解。中国早期铜镜纹饰所反映“太阳崇拜”观念的客观存在及其演变趋势。祖先们与太阳之间存在一种“图腾”认同关系。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探索中国早期铜镜的起源与纹样的构成,纯属抛砖引玉,供大家参考,以提出新的见解,理清早期中国铜镜的发展脉络。我们在平时学习研究中感觉,中国早期铜镜与商周时期其它青铜器物在工艺、美观程度上极不协调,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课题研究,值得大家共同努力,探寻真相。另外在研究过程中,在铜镜的命名上,有些称呼较多,还有待于学者、文博部门的论证统一。


中国铜镜几乎伴随着中华文明的通史,它将承载着历史演绎和辉煌,让我们坚定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来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来进一步欣赏千年的镜中花影,来研究、探索镜里的乾坤吧!


谢谢大家,再见。

 

参考文献

一、《鉴藏丛书》 李泽奉、刘如仲主编,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二、《铜镜收藏》 孔祥星、刘一曼著

三、《中国早期铜镜》 王钢怀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四、《中国历代铜镜赏玩》 姚江波文、邱东联图,湖南美术出版社,

五、《中国早期铜镜研究》 山东临清民间收藏家协会编

六、《中国铜镜史》 管维良,重庆出版社

七、《中国铜镜图典》 鹏宇、刘一曼、孔祥星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八、宜兴民间收藏铜镜精品集《莹质神工·照耀阳羡》 文物出版社

九、上海匡时、北京保利、大唐西拍卖、中国铜镜研究会《中国铜镜图录》会刊

十、《镜文化铜镜鉴赏》 林乾良著,西冷印社

十一、《日镜长天——古鉴遐思》 张毅明、秦伟著,西冷印社

十二、《铜镜》 张东著,上海文化出版社

十三、《古镜今照》 浙江博物馆文物出版社

十四、《中国纹样全集》 吴山编著,山东美术出版社

十五、《铜镜文化与图案》 贾亦显、李婷著,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十六、《古镜鉴赏·中国文物鉴赏丛书》 李缙云著,漓江出版社

 

本文标题、内容及图片已经青铜文化研究中心编辑调整


编审:蔡一阳排版:程   歌








上一篇:蔡一阳《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收藏与鉴赏》公益讲座回顾 下一篇:关于鲁宁担任秘书长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