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
首页   >   青铜文化   >   铜镜

朝韩回流的宋辽金铜镜(二)

发布日期:2018-03-21     作者: 李建廷(宝鉴)     浏览数:2915    分享到:

在笔者的藏镜中,有这样几面既普通而又特殊的铜镜;说它普通是典型的宋辽金时期的铜镜,说它特殊是因为它们来自邻邦朝鲜和韩国。

朝鲜和韩国,古称为高丽。

高丽王朝(公元918年~1392年)又称高丽、王氏高丽,是朝鲜封建王朝之一。新罗末年,新罗王族弓裔建立泰封国,尚州土豪甄萱建立后百济国。918年泰封部将王建杀弓裔自立,建立高丽国. 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基本统一朝鲜半岛。首都开京(今开城),1392年被李朝(朝鲜)所取代。

由于高丽王朝与宋辽金各时期的关系错综复杂,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作为民俗用品的铜镜就成为了双方交流沟通的载体而在当今的朝韩两国有一定数量的遗存。


辽代月宫镜


此类月宫镜在朝韩两国多有出现。过去有日本学者认为此镜应为高丽镜;近十几年来经过中国学者的不断研究及各地考古报告,此类镜在我国境内的出土范围覆盖了东北地区及内蒙,河北,山西等北方地区,其中不乏有明确的墓葬出土记录,因此确定为辽代时期的铜镜。

辽代是公元907—1125年间统治中国北方契丹人的王朝,与北宋对峙,后被金灭。在长达二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契丹族人在金银铜艺术品设计及其制造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令人瞩目。尤其是铜镜的形制各异和装饰纹饰多样、构成形态的异彩纷呈;在铸造工艺方面,借鉴了唐镜雄健和厚重的风格和宋镜柔和俏丽的特色,并结合本土风俗习惯,形成辽代铜镜重要的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辽代铜镜的表象特征明显、制式规范,在借鉴汉族文化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并由此构成有别于其他民族和文化特有的浓郁草原文化风情。

唐王游月宫也称唐明皇游月宫;据史料《唐逸史》记载:唐开元年间中秋之夜,唐明皇邀请申天师及鸿都道人一同赏月;三人赏月把酒言欢之际,唐王心悦,想到月宫游历一番;于是申天师做法,方士罗公远掷手杖于月空,化作一座银桥,桥的那边一座城阙,横匾上书:广寒清虚之府。罗公远对玄宗言道:此乃月宫是也!
    唐王见仙女数百,婀娜多姿,翩翩起舞与广庭之上;看得玄宗如痴如醉;默记其舞蹈之中优美的曲调,回到人间后即令主管宫廷乐舞的官员依此整理出一首优美动听,仿佛天外之音的曲子,配上宫廷舞女的舞姿,即为著名的《霓裳羽衣曲》,至此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话;月宫也因此有“广寒宫”之称。

    此镜(图一)直径21.8厘米,厚0.75厘米,重达1460克;纹饰采用高浮雕和线雕相结合。硕大的铜镜镜体犹如一轮满月,高低起伏的纹饰之间仿佛映现月中寒宫;月宫的楼阁时隐时现,摇曳的桂树在月影中晃动着枝头;捣药的玉兔分外高兴,迎客的金蟾舒展着身躯;随风的流云,弯曲的月桥,桥下水潭中现身的神龙跃跃欲试;驾云而来的唐王-------,好一派天上仙境,人间胜景;在这里不能不感叹古人的智慧和匠心独具。

此镜硕大厚重,纹饰精美细腻,应该为当时官造。另外此类月宫镜尚有一种平雕样式(图二),其主要纹饰与高浮雕的相同只是局部有所不同;在朝韩回流的此类镜中尚有一些版模欠佳,纹饰清晰度较差,铜质稍差且尺寸较小的,不排除当时高丽工匠翻模仿造的可能。


金代苏州铭文镜


此镜与我甚是有缘。

2011年中秋节过后,我去韩国仁川,参加当地的博物馆和民间收藏机构的一次学术研讨会。在韩期间,经好友介绍,拜访了几位韩国藏家;韩国的藏家拿出了几面镜子;其中就有这面苏州铭文镜;看后很是喜欢,意欲收藏;但是韩国藏家不愿意出售;虽然心中很是不舍,但是既然是人家的藏品,也不好强人所难。

时光流逝,转眼几个月过去,上月偶然去拜访本地的一位经常往返中韩两国的古玩商,谈到铜镜,他拿出了几面镜子,其中就有这面让我很是惦记的苏州铭文镜;据他讲是得自一位韩国藏家的藏品。但他很想留一留,暂时不想出手。之后我几次前往求购,也许是我的诚心和执着感动了他,尽管价格不便宜,最终还是如愿收入囊中。


此镜(图三)直径20.4厘米,厚0.5厘米;重910克;其铜质精良,为高锡青铜,从地张上清晰的碎裂罍判断应该为范铸,在镜背的左侧,有长方形框,框内有铭文:“苏州官出卖铜(左石字右俞字)器物官”;铭文后有一个金代常见的官押(图四)。铭文字体漂亮规整、稳重大气,富有张力。虽然是素镜,但铭文中传达的信息却十分丰富,在同时期的铜镜中尚属首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值得研究。

我常常在想,这些历千年而不毁的古老的器物是否具有了灵性?本来在异国他乡见到此物,意欲求之而不能,心中颇为惦记牵挂;没想到与无意之中在自己的身边又见此物,来的虽然颇费周折,总还是得遂心愿。

拿回此镜时,正逢著名作家关山先生在我的公司里做客,见此镜便随手写下十六字令一首:

缘。海外相逢果是天;铭文见,惊现北国天。

静下心来细细想想,铜镜本身历经千年沧桑,而在当今流传的过程中又附着了很多故事;抚今追昔,回望历史;今天的故事也将会成为明天的历史。

历史的厚重,时空的久远,让我们不禁感叹感慨--------


辽代四神纹镜

这是一面很特别的铜镜(图五),纹饰不算很复杂,但很少见;巧合的是我收藏了两面,相同的纹饰及规格,不同的是一面白光、一面是黑漆古。该镜直径18.4厘米,厚0.7厘米,重720克,从铜质上看均为为高锡青铜铸造;外圈纹饰为对称的四组花卉,内圈纹饰为青龙,翼马,朱雀,玄武,显然应该是传统的四神形式。但其纹饰的排列与传统的四神有很大的不同;对应的方式是上玄武,下青龙,左鸾凤,右翼马。该镜的纹饰中没有传统四神纹饰中的白虎,取而代之的是长着翅膀的翼马(图六)。

      因对其纹饰的疑惑,特向我的好友——青年学者、著名收藏鉴赏家、深圳望野博物馆馆长阎焰先生求教。
     阎焰说:“四神是中国传统的图案纹样。也叫作四象,四灵,即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是我国古代人民所喜爱的吉祥物。这四组动物,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四方之神灵。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五行学说盛行,所以四象也被配色成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两汉时期,四象演化成为道教所信奉的神灵,故而四象也随即被称为四灵。”
    “华北中原区为中心点,形成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构架。这类图案自汉代起被广泛使用。随着四灵图案广泛使用后来也有变化,以四神为命题的。这面镜子可以确认是辽地变体以后的纹饰,属于“四神”样式,但并没有脱离“四灵”的大范畴。”

“辽,契丹立国,虽为异族,但在历史进程中也有过很大规模的汉化。此镜的铸造时间对应中原,大体相当于五代时期。因地理位置之空间转化,和中原肯定是有区别的。”

   “就现有图像分析,此镜纹饰,为:东翼马、西朱雀、南青龙、北玄武。其中的“翼马”最为特殊,不同于四灵中的“西白虎”,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翼马”乃天宇瑞兽,以白为贵,“白翼马”于“白虎”瑞相为变,此马卧姿扭头,肋生双翼,我们可以和乾陵石刻比对(图七),大致可以看出其形制的特点。”


南宋湖州镜


湖州铸镜的历史久远,根据湖州地区出土的铜镜来看最早有战国时期的,汉至三国时期、唐代铜镜均有出土,但无法确定其是否湖州所铸。从宋代开始,在镜背标有纪名号铭这类铜镜的出现,是确定湖州镜的重要特征,为我们研究湖州镜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这类铜镜名号铭文为长方形或方形印章式,方框内竖写一行或多行铭文,往往带有地名;根据字号内容可分为湖州镜、饶州镜、成都镜,杭州镜……。从纪年墓出土南宋铜镜看,湖州镜始铸于北宋晚期,盛行于南宋初期和中期。

南宋铜镜有官府铸造的,也有私家作坊所铸。以浙江发现的铜镜而论,前者如“湖州铸鉴局”造,“临安府小作院临造官王宝”镜,“婺州官铸造监”等。后者以湖州镜发现最多,此外还有“杭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越州徐家铜照子”、“婺州承父李口二郎炼铜照子”等等。此时期的湖州镜几乎都没有花纹,仅在镜背刻铸作坊主姓名等内容。这种招牌式的镜铭,是南宋私家铸镜的特点。形状有方形、圆形、心形、葵花形、菱花型和带柄葵花形。

湖州镜产量很高,销路甚广;在杭嘉湖和宁绍平原,东海之滨,浙南山区的许多地方,都有湖州镜发现。远在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东、福建、内蒙古、吉林、黑龙江也发现有湖州镜。近年来在邻邦朝鲜和韩国,以及日本也相继发现了许多湖州镜的身影。

笔者收藏有多面来自朝韩回流的南宋湖州镜。以石家镜最多,形制多样,有圆形、葵花型、菱花型、方形、长方形、桃型(也称心型)、尺寸从十几厘米到二十几厘米不等。本文展示的这面湖州镜是其中的一面;直径21厘米,厚0.45厘米,镜面为白光,高锡青铜范铸法铸造,铭文在长方形双线框三行竖列“湖州仪凤桥南酒楼相对石家真青铜照子记”,字体方正秀美。

南宋湖州石家铸镜的作坊应当在湖州仪凤桥附近,据嘉泰《吴兴志》载,仪凤桥在当时为闹市区,桥造得很考究。1956年曾在桥边河床泥土里找到许多铜渣屑,可能即与古代铸镜有关。在朝韩回流的南宋湖州镜中,铭文多以“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湖州仪凤桥石家真正一色青铜镜”、“湖州仪凤桥南酒楼相对石三真青铜照子”、“湖州仪凤桥南石三郎青铜镜”、“湖州南庙前街西石家念二叔真青铜照子记”等。

湖州石家铸镜世代传艺,为子继父业,不仅从以上诸多的石家名号中可以看出;可能当时也有仿冒名牌店铺的行为,所以在铜镜上往往又加铸“真”或“真正”的字样,有的还标明价格。如“炼铜照子每两一百五十文”、“湖州真正石家炼铜镜子”、 ““湖州真石三十郎家照子”、“无比炼铜每两一百文”等。由此可知,南宋湖州镜是按重量计价的。从南宋湖州镜背面刻铸铭文看,其时对铜镜的称谓不一,或称“镜”,或称“监子”,或“镜子”、“照子”并称,而大多称“照子”。这是因宋人避讳甚严,赵匡胤之祖名“敬”,为避“镜”讳,改为“监子”或“照子”。其间,南宋绍兴三十二(1162年)朝廷规定“敬”字不避讳,而绍熙元年(1190年)重新颁布应避讳,如此,凡是铸刻“镜子”字样,或既铸“镜子”,又铸“照子”字样的湖州镜,应该是这段时间的。

另外从朝韩回流的湖州镜来看,其铸造精致,铜质精良;更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是以范铸形式,均为高锡青铜,一般的直径都比较大且很厚重的特点来看,这也是其重视外销的范例。


宋代湖州石家镜


在拙文《朝韩回流的宋辽金铜镜》一文中,我曾经详细地谈了朝韩地区出现和回流的宋代湖州镜,今天重点谈朝韩回流的湖州石家镜。

湖州石家铸镜多为子继父业,世代传艺,不仅从以上诸多的石家名号中可以看出,从镜铭中更能找到实例。在本人所见过的朝韩回流的百余面湖州镜中,除了偶有几面“饶州”和“杭州”款识的,其余的全是“石家”款。在朝韩两国地区博物馆的藏品中,见到的也基本是石家款(在日本出现的湖州镜中也是石家镜居多)。

在朝韩回流的湖州“石家”款镜中,有这样几个特点:

1、  在款识上基本上以“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居多。

2、 在铸造上以范铸为主,铜质上以高锡青铜为主,铜质精良,很多至今镜面呈现白光。

3、 在镜形上多姿多彩,形式多样;有圆形、方形、委角方形、葵花形、菱花形、钟形、鼎形、桃形(也称心形)。

4、 还有一点就是超过20厘米以上的大型镜屡见不鲜,以这面方形湖州镜为例,其对角长度为23.5厘米,且均为高锡青铜铸造,镜体与国内常见的湖州镜轻薄不同,较为厚重,显然是当时的石家极其重视外销的缘故。

据上述情况分析,自宋代湖州镜开拓海外市场后,石家是开拓当时高丽王朝市场最为成功的商家;而且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维护自家的信誉,多采用高锡青铜铸造,铸造精良。

长期以来,高丽王朝与辽代、北宋和南宋、金代及后来的元代由于政治关系的紧密依存,民间交流活跃,主要集中在文化、经济方面上;贸易交往频繁,规模很大;期间因为战争及其他原因,数度中断,但中断的时间很短。而铜镜在这个历史阶段已经作为日常用品大量存在,是两国间贸易中不可或缺的品种。据朝鲜学者对我讲,在朝鲜的高丽时期,宋代与高丽的贸易,特别是中国南方瓷器和铜器的贸易通过水路运输到达朝鲜;目前在朝韩两国发现的五代时期至宋代的越窑和建窑、景德镇湖田窑等南方窑口的瓷器较多,就是这个时期两国海上贸易交流的产物;因此在朝韩两国出现了相当数量的辽宋金元时期的铜镜就不足为怪了。



上一篇:铜镜 下一篇:朝韩回流的宋辽金铜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