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铜镜
第一单元 辨貌增妍话使用
战国以后铜镜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或随身携带,或以镜架、镜台相辅陈设室内。镜背多有钮,用以穿绳系带,方便抓握,唐代开始出现带柄手镜,宋代以后在社会上广泛流行。
第二单元 朗耀千秋鉴历史
中国铜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史传说时代,考古发现最早的铜镜年代与传说的圣人铸镜时代大致相当。后经商周的酝酿,达到先秦——铜镜铸造第一个高峰时期。
西汉武帝时期国势强盛,社会安定,铜镜制作蓬勃发展,形成了具有汉代文化特色的铜镜装饰。三国两晋南北朝,铜镜铸造随着社会动荡而减退。
承安四兽镜(8.6cm) (金)
航海镜(17.7cm) (宋)
鸟兽葡萄纹镜(15.2cm) (唐)
鸟兽山水纹镜(17.2cm) (唐)
蟠螭菱纹镜 (12.4) (战国)
四乳四虺纹镜(17.8cm) (汉)
连弧纹镜(9.4cm) (汉)
八乳规矩镜(18.5cm) (汉)
圆形一直是我国古代铜镜造型的主流。唐代追求镜型的新颖美观,菱花形、葵花形、六角形、八角形、亚字形都是首创,花型镜更成为后代效仿并改进的蓝本。宋代带柄镜,钟形、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鼎形镜也都极大地丰富了古代铜镜的造型艺术。
葵花形双鸾纹镜(27.3cm) 唐
连弧纹镜(22.3cm) 汉
八卦纹镜(10.8cm) 唐
菱花形镜(10.5cm) 唐
吴牛喘月纹镜 (13.4cm) 宋
方形海兽葡萄纹镜(10.4×10.2cm) 唐
四花纹镜(19.7cm) 唐
亚字形花草纹镜 (15.5cm) 宋
菱花形人物故事纹镜(14.6cm) 宋
第四单元 巧刻精雕修纹饰
一、瑞兽、祥鱼纹
七乳瑞兽纹镜(18.7cm) 汉
双狮纹镜(18.6cm) 唐代
瑞兽纹镜(13.9cm) 唐代
龙虎纹镜 (11cm) 汉
二、星云纹
流行于西汉中期,因形状似天文星象,故有星云之名,也有学者称作“百乳镜”。对于纹饰是取法天象,还是由蟠螭纹演变而成存在争议。长安地区是汉代星云纹镜主要流行区域。
星云纹镜(15.6cm) 汉
星云纹镜(15.6cm) 汉
三、规矩纹
鸟兽规矩纹镜(21.1cm)
尚方鸟兽规矩纹镜(19.5cm)
规矩涡镜(14cm)
尚方鸟兽规矩纹镜(17.4cm)
四、海兽葡萄纹
海兽葡萄纹镜(21.4cm)
海兽葡萄纹镜(12cm)
海兽葡萄纹镜(18.7cm)
海兽葡萄纹镜(12.5cm)
五、十二生肖纹
流行于北朝到唐初,配有忍冬、四神、八卦等不同辅助装饰形式,可能有着深刻的祈求吉祥的含义。
四神十二生肖纹镜(24.7cm)
“正光四年”十二生肖纹镜(8.1cm)
第五单元 辞旨温雅铸镜铭
铜镜上铸铭文始自战国末期,此后就成为镜背装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武帝前后出现了完全以铭文为主题的的铜镜装饰风格。
镜铭大致经历四次重大变革阶段:战国至西汉中叶,西汉末至东汉,隋唐,两宋。镜铭书体从原来的篆体或隶中带篆,演变到成熟隶书,三国、两晋沿袭,隋和唐初普遍改为楷书,南宋开始多采用宋版书体。
“千秋”双鸾纹镜(22.4cm) 唐代
“千秋”是 “千秋节”铸镜的标志,八月五日是唐玄宗的生日“千秋节”这一天全国都铸造镜子,相互馈赠,祝福长寿
第六单元 质明采丽见工艺
铜镜铸造首先需制范,以泥范最多,也有少量的石范。工序依次分为选料——配料——熔炼——铸造——热处理——刮削——研磨——开镜。为改善加工性能,延长使用时间,战国时期开始采用了淬火、回火的热处理技术,宋以后使用较少。历代铜镜因铸造技术的高低和合金成份的不同,其质地、铜色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折枝团花纹镜 (24.2cm) 唐
连弧铭带镜(18.2cm) 汉
万字镜(12.1×12.3cm) 唐
仙人龟鹤镜 (15.7cm) 宋
蟠虺草叶纹镜 (14.7cm) 汉代
素背镜 (12.8cm) 宋
花乳纹镜(13.6cm) 汉代